堂區導賞 傳遞福傳心與人情味

期數
4182期
刊登日期
2024.04.12
主曆
2024年04月14日 復活期第三主日

(本報訊)近年,不少教友喜歡到本地聖堂朝聖,粉嶺聖若瑟堂新翼聖堂祝聖啟用後,亦吸引了大批朝聖者及天主教學校學生前來參觀,有見及此,多個堂區加強了導賞服務及歷史保育工作。導賞員不單要有良好的記憶力,更重要是對聖堂有深刻的感情,能夠為朝聖者講述自己及前人的堂區故事。

聖本篤堂文物保護及檔案管理委員會召集人阮志偉博士稱,導賞員需要消化堂區歷史及感受,以自己的角度詮釋堂區的文化,類近博物館學中的「詮釋」過程;而導賞內容需要兼備感官、信德及知識等幅度。

揭示文物裡的人物故事

現時聖本篤堂收集並展出大批文物,展品除了來自堂區收藏外,也來自年長教友捐贈。阮志偉身兼堂區牧民議會幹事,向朝聖者介紹這批文物,及聖堂的建築特色,他認為導賞員可以先「從靈性上產生對文物的感情及信仰聯繫,例如介紹十字架聖木,便需要先喚起對基督的虔敬」;同時要將文物及堂區人物故事融匯貫通,「創堂主任司鐸楊正義神父是一位禮儀專家,這位美國傳教士認真對待禮儀,也欣賞中國文化,故此堂區介紹與他相關的禮儀文物時,可幫助朝聖者認識他的為人,同時帶出堂區是個共融的群體。」

他體會到保育堂區的歷史殊不容易,而文物保護及檔案管理委員會的典藏及培育工作,令堂區教友的歷史感及保育意識大為提升,他指出不少堂區均設有導賞組,以推動堂區的歷史保育工作。

香港中文大學天主教研究中心出版了多部教會歷史書籍,透過口述歷史蒐集鮮為人知的教會事。中心研究助理張小蘭認為,進行堂區導賞時不妨加入軼事,以增加趣味性和新鮮感,「我們一般對神父修女的事蹟知道比較多,但小人物也可以有他們動人的信仰經歷。」

張小蘭早前蒐集本地早期天主教診所的口述歷史,保育了一些差點散迭的故事,因此體會到保存歷史資料的重要,「為堂區本身的導賞,堂區特刊應該是最容易和最先可以找到的基礎資料,所以應保存下來。」

她說:「照片也是非常有用的歷史資料,例如建築物或後來消失了的裝置。導賞參加者難以憑空想像,看到照片便一目了然。照片除了紀錄當事人或事物的影像,有時還捕捉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細節,例如一張神父坐在辦公室的照片,當神父身後的書架進入了鏡頭,讀者便會認識到神父喜愛的書籍及擺設。」(鄧)

本頁圖片/檔案 - 03B.01_500 本頁圖片/檔案 - 03B.02_500

  • 01 聖本篤堂教友檢視堂區珍藏的早期《公教報》合訂本
  • 02 瑪利諾神父教會學校(小學部)前往進教之佑堂朝聖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