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十字架堂建堂一百年

期數
3653
刊登日期
2014.02.21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2 月 23 日

(本報訊)位於筲箕灣的聖十字架堂本年慶祝建堂一百周年,教徒指堂區見證東區百年來的發展;堂區由接濟窮人開始,到今天致力福傳,並透過不同方式實踐關社使命。

聖十字架堂位於聖十字徑一號,於一九一四年光榮十字架慶節祝聖啟用,其所在街名「聖十字徑」也是因著聖十字架堂得名。

五十年代加入聖十字架堂的信徒黃建霖說,昔日不少教徒為領取救濟品而奉教,堂區團體經過多年培育與成長,成員視堂區為家,亦把福音帶給鄰里。

黃建霖一月十三日對本報說,早年筲箕灣的山坡建滿石屋、寮屋、木屋及鐵皮屋,他說:「當時居民生活貧苦,不少都是從內地來港,兒童沒有讀書機會。許多家庭到聖堂排隊領取麪條和奶粉,故被稱為『麪粉教友』,當中不少後來成為堂區的熱心教友」。

一九五六年,就讀中三的黃建霖負責校內的輔祭會,同時亦在堂區擔任輔祭,後來成立公教青年會及其他青年善會,他指善會「凝聚青年在堂區成長。」

經歷多位本堂神父,黃建霖印象最深刻是六十年代的黃景賢神父為青年善會帶來新力軍。黃神父任內致力發展主日學,吸引不少區內已領洗的青少年到堂區接受培育,從中團結青年教友侍奉教會;每天黃昏,黃神父邀請區內有需要兒童一起晚膳。「當時我協助他每晚舉行飯局,令許多營養不足的孩童得以溫飽。」他說。

此舉除了令貧苦家庭得到適切援助外,他們亦能從中認識信仰,讓堂區與社區關係更密切。隨著香港經濟日趨繁榮,該區陸續興建大型屋苑,八十年代起,陸續有信徒自發在屋苑組織信友聯會,定期研經及分享信仰。

該堂成立了「建堂一百周年籌備小組」,以「堂區是我家」為主題,舉辦多項活動慶祝百年堂慶,籌備小組成員黃建霖期望堂區日後延續家的精神。

聖十字架堂的牧民範圍由筲箕灣至太古城,堂區除聖十字架堂外,亦包括太古城彌撒中心及慈幼彌撒中心。

該堂主任司鐸劉德光一月二十日說,期望信徒展現「堂區是我家」的精神,就如一月十九日的頸巾送暖行動,逾八十位信徒義工為區內長者送上頸巾,正正發揮這種精神。他指堂慶活動亦具備個人靈修、關社及福傳等元素。

此外,劉神父稱該區居民鄰舍關係良好,信友聯會早已穩定發展;青年方面,他期望青年能更投入堂區,讓青年牧民更進一步。

漁港寮屋變為大廈
教友數目持續增長

筲箕灣昔日海邊為漁港,山邊是木屋區。聖十字架堂牧民議會會長梁兆新一月七日稱,早年該區填海建屋令居民人數大增,木屋和寮屋早已變成高樓大廈,他說近八年來,堂區定期舉辦街頭福傳,迎接新鄰居;堂區教徒人數及善會數目均持續增長。

他指慕道人數隨著新家庭遷入該區而增長,堂區遂把主日學對象擴展至學前兒童;每年亦有逾一百位成年人領洗,不少新教友更加入聖母軍和歌詠團等,近十年間,善會、信徒團體及信友聯會增添逾十個,目前總數超過七十個。「加入善會是新教友持續培育信仰的重要元素,促進堂區發展。」他說。

梁兆新說,近年不少教徒意識到福傳及關社的重要,故堂區由二〇一一年起,先後設立關社組、福傳組及康樂組。關社工作方面,他說在去年的碼頭工人工潮事件中,未必每個人都明白工人的難處,故此他們積極把關社信息帶到堂區內。

年幼已隨家人參與聖十字架堂的青年信徒陳芷盈說,堂區有如家庭一般,「每次回到聖堂,身邊大部分教友也認識,感覺很親切。」

陳芷盈念中學時加入輔祭會,及後參與青年會、總鐸區的青年團體等,現時是該堂慕道班導師。她一月二十一日說,現時堂區的青年聚會已沒有往日般熱鬧,而維繫堂區,則需要青年願意投入,以及他們願意承擔領袖責任。(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