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火燃荊】心靈的渴望

期數
3654
刊登日期
2014.02.28
作者
譚錦榮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3 月 02 日

現代都市人均生活在一種非常緊張的生活境況中,他們不斷為生活而勞碌,有些人實在是為了生活,但有些人卻是不知為了甚麼原因?試想想:一些年青的新婚夫婦為置業、生育、教養孩子等基本生活上煩擾不安,一方面要在經濟上獲得安全感、另一方面又要承擔孩子成長中種種突發的可能性:他們的教育、品格的陶成、身心健康⋯⋯。然而,這些煩擾並不會因為家庭的成長而消失,相反卻會衍生其他的生活問題!究其原因,因為大多數人都是在生活中追求安全感,而安全感卻建基於「擁有」之中。當我能擁有愈多,我便愈安全。但這份安全感又是從「比較」而來,我比別人多、比別人好,那麼我便安全了。因此,為子女追求「名校」、不顧子女是否有天份亦要求他們多方學習等現象,在生活中層出不窮。但是,這樣的生活又能否得到心靈的平安?我們「心靈的渴望」在那裡?

主耶穌對我們說:「沒有人能事奉兩個主人:他或是要恨這一個而愛那一個」(瑪六24),因為我們應將「專注力」聚焦於天主。這裡所指的「愛」是對天主的優先性選擇,而「恨」是指欠缺對另一對象的委身。由於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關注,使人有不少的憂慮,因此從瑪竇的描述中,主耶穌在短短的一段話中有多次提醒我們:「不要憂慮」(瑪六25,28,31,34),亦指出人的憂慮很多時候都是由於對物質生活的過份執著。因此,主耶穌引用了三個生活上必須的例子:吃、喝、穿,幫助我們反省生命的終向。

其實,自古以來,「憂慮」常佔據人的心靈,人在不同的年代,因應時代的需要會產生不同的憂慮,使他們惶恐度日。當代人的憂慮可能是:我找不到一份好工!樓價太高使我未有足夠儲蓄可置業!樓價升跌!股價起跌!當然還有家庭煩瑣事務、子女成長等的憂慮。聖多瑪斯曾說:「若我們將一些現世事務視為生命的終向,我們便已犯罪!」同時,我們若因世俗的憂慮而分散了對靈性神業的關心,這也是不對的!聖文德在「靈魂邁向天主的旅程」一書中指出:物質是好的,它是天主所創造、是天主愛的痕跡、是一個途徑,我們要經過它而進入天主的真理。因此,我們「應先尋求天主的國和它的義德,這一切自會加給你們」(瑪六33)。

這樣,天主的聖意便成為了我們生活優次的最優先位置,或更好說,祂是我們生活的全部。這並不要求我們放棄日常生活的一切而只專注於祈禱、教會事務。相反地,這份心靈渴望更需要我們投入日常的生活中,善盡各自身份的責任、關心周遭兄弟姊妹的需要、辨明在不同經驗中天主的聖意而謙遜地回應。如此,我們便能因全心信賴天主而得享心靈的平安和喜樂。天主才是一切喜樂及平安的泉源,祂將我們從憂慮中解救出來,而重獲新生命。但天主並不只是渴望我們對祂的信賴,而是渴望我們經驗祂那份特殊的父愛及恩寵,這便是天國的基礎。

「尋求天主的國和祂的義德」所展現的是一種簡樸、貧窮的生活態度,強調的是不擁有。因為主耶穌在世上度著的也是一種簡樸、貧窮的生活,祂的貧窮表達出不依戀世物,而藉此與天父建立更密切的關係。我們藉著以主耶穌作為典範,也能攀上生命的高峰。這份渴望是真實的、具體的;因此,我們應生活在現在。雖然很多人是生活在對過去的「懷緬」中、亦有些人是生活在將來的「懼怕」中,但主耶穌鼓勵我們生活在現在:「你們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有明天的憂慮!」(瑪六34),因為當我們能活在當下時,天主的愛便能傾注入我們的心中,我們便能因此而驅除憂慮,全心信靠上主。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