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薄鳧林牧場風貌 成為活著的博物館

期數
4083
刊登日期
2022.05.20
主曆
2022 年 05 月 22 日 復活期第六主日

本頁圖片/檔案 - 4083-01.01(本報訊)上世紀中葉,薄扶林山谷曾飼養逾千頭乳牛,與當地的傳教士和教友聚落,形成了獨特的地貌與人文風景。明愛牽頭復修牧牛遺跡,並推動保育工作,讓人重新留意南區的文化與傳教歷史。

香港明愛與慈善團體「薄扶林村文化地境保育有限公司」,獲發展局「第四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資助,活化舊牛奶公司宿舍,改成博物館「薄鳧林牧場」(鳧讀音:「扶」),牧場於最近試業,展出牧場文物及薄扶林村村民的工藝製品,並提供導賞服務;未來會展出更多口述歷史紀錄和圖片文獻等。牧場佔地2萬平方呎,建於1887年,屬一級歷史建築。

歷史建築古蹟
傳教足印處處

本頁圖片/檔案 - 4083-01.02牧場督導委員會成員冼昭行表示,這個活化項目保育了薄扶林獨特的地境文化和本地牧牛業工業化的歷史。

天主教徒冼昭行曾服務於明愛薄扶林社區發展計劃多年,他在保育薄扶林歷史的過程中,認識巴黎外方傳教會 神父在當地的開創精神,「傳教士在 薄扶林村開設診療所,也在納匝肋印書館員工宿舍『太古樓』(已清拆,現址為薄扶林花園)開設聖堂牧養教友。」冼昭行稱,牧場下一個階段的保育工作是委託學者研究薄扶林及太古樓的歷史,讓公眾了解這片山頭原本是繁盛的傳教站。

巴黎外方傳教會昔日在薄扶林牧場附近設有伯達尼修院(現為香港演藝學院伯大尼校舍),作為亞洲傳教士的療養院,並開設「納匝肋印書館」(現為香港大學大學堂宿舍)出版書刊,支援整個亞洲的傳教工作。

服務香港的巴黎外方傳教會龐樂培神父(Bruno Lepeu) 樂見薄鳧林牧場喚起公眾對該區古跡群的關注。他表示,會方於疫情前曾多次安排年輕傳教士到薄扶林一帶朝聖,認識先賢的傳教熱忱;巴黎外方傳教會與香港演藝學院於10多年前合作保育伯達尼修院的歷史,校方在內設置博物館。

薄扶林村是市區碩果僅存的村落,明愛早於1991年起在村內設立社區發展計劃團隊,組織村民自發改善生活。

獨有市區村落文化
共同肩負保育使命

本頁圖片/檔案 - 4083-01.03明愛社工協助村民成立互助小組,及「村姑工房」手作坊,讓婦女製作一些能代表當地文化的工藝品,並透過村民的導賞活動與市民交流,這些工藝品目前於薄鳧林牧場內展出。

牧場職員蘇麗安是薄扶林村村民,她期望市民透過牛奶樽和雪櫃等展品,認識該區農業歷史之餘,也多了解當地社區面貌,「村內有豐富的人情味,明愛讓村民組織導賞團體,也讓我們負起共同的保育使命。」

薄鳧林牧場整理區內歷史期間,尋獲置富露德聖母堂的珍貴歷史相片,讓堂區最近慶祝創堂125年時,能有更多有價值的相片收錄於紀念特刊內。該堂福傳組召集人梁銘謙說:「近年堂區範圍內人口老化,如果堂區要福傳及成長,就要照顧訪客。薄鳧林牧場能吸引區外人到來,如果遊人順道探望露德聖母堂,便帶來福傳機會。」他憧憬堂區與薄鳧林牧場能多加合作福傳。

薄鳧林牧場範圍遼闊,東至瑪麗醫院、西至華富村一帶,漫山遍野都是牧草,成為教友及其他居民的共同回憶。在薄扶林村長大的范錦棠神父憶述,太古樓的露德聖母堂舊堂興建時,教友向牛奶公司借用汽車運送聖母岩的石塊。范神父表示,當地有許多有趣且窩心的民間故事,他期望薄鳧林牧場保育社區歷史,也多紀錄教友與其他村民的文化與生活。(鄧)

 

「薄鳧林牧場」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thepokfulamfarm

本頁圖片/檔案 - 4083-01.04

 

 

 

圖 :01 薄鳧林牧場人員向到訪的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前左二)及明愛總裁閻德龍神父(前左一) 介紹薄扶林村文化;前左四為冼昭行。
       02 薄鳧林牧場於最近試業
       03 昔日的牛棚(資料圖片)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