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有聖堂】凝聚堂區大家庭歸屬感 露德聖母堂(下)

期數
4090 期
刊登日期
2022.07.08
主曆
2022 年 07 月 10 日 常年期第十五主日
4090-12.01a

按圖放大

「露德聖母堂仍位處教友村『太古樓』(現址重建為薄扶林花園)的年代,每當有教友生病,堂區主任司鐸明之剛神父(Rene Chevalier,1909-1981)便第一時間駕車送他們到醫院;他平日非常關心教友,親手為聖堂打掃及為太古樓住戶通渠,令教友對堂區充滿歸屬感。」在太古樓長大的露德聖母堂教友張國良表示,這份堂區大家庭的氣氛延續至今天,無論是在區內長大,還是近年遷入薄扶林的教友,皆視其他教友為家人。

太古樓原是巴黎外方傳教會「納匝肋印書館」的員工宿舍,後來交由教區管理,巴黎外方傳教會明之剛神父於50至70年代服務露德聖母堂,他關懷貧苦大眾,在薄扶林村開設診所,深得區內居民尊敬,為堂區建立了穩固的牧民基礎。

明之剛神父對教友無微不至,教友以愛還愛,張國良說:「明神父愛護教友,沒有他的辛勞,太古樓教友不會這麼團結。當年家家戶戶自動自覺關心鄰舍,每當有人離世,大家便結伴到戶主家中陪伴,唸足七晚玫瑰經為亡者祈禱。」

太古樓於70年代末清拆,居民遷離後仍保持聯繫,每年結伴參與堂區主保瞻禮;部分人仍居於薄扶林,服務置富的母堂或華富邨的小堂。張國良搬遷到華富邨後,成為該處小堂的「開堂」成員,並擔任送聖體員及輔祭至今。他近年搬到大嶼山居住後,每週仍回到華富邨參與彌撒,為老街坊服務。政府宣布稍後重建華富邨,張國良希望與教友致力維繫小堂大家庭,讓這個信仰團體延續下去。

「堂區再不能如以往,只靠貼海報和派傳單傳教,我們要貼近社區現況,關懷最有需要的人。」露德聖母堂福傳組召集人梁銘謙表示,堂區於疫情前與區內醫院牧靈部合作,堂區於疫情前與區內醫院牧靈部合作,舉辦聖誕節報佳音活動,即使疫情下不能進入病房,仍製作聖誕歌錄音,以 QRCode 方式讓院友下載收聽,送上福音喜訊。

拓展福傳機遇

梁銘謙表示,醫院探訪因疫情嚴峻受阻,幸近年堂區遇上福傳機遇:堂區附近的「薄鳧林牧場」開幕,這個由香港明愛與薄扶林居民合力設立的博物館,回顧區內畜牧業及薄扶林村的歷史,吸引區外人士來訪,「薄扶林社區很小,但居民分佈不集中。我們需要用心照顧教友,也要把握福傳機會,接觸外區人士。」梁銘謙亦展望堂區能加強接觸混合婚姻家庭,向這些家庭內的非教友成員福傳。面對區內華富邨即將重建,他期望參考蘇屋邨重建等經驗,幫助教友適應重建安排,同時因應社區變化,拓展福傳空間。

露德聖母堂是一座樓高一層的白色圓形平房,設計富時代氣息,內裡新舊兼容:沿用太古樓舊堂的聖像,包括聖堂內的露德聖母像,前方的伯爾納德聖像則為90年代時添置;太古樓舊堂的銅鐘於聖堂門外展覽,讓教友認識當年的傳教歷史。聖堂的鐘樓設有五個銅鐘,主日為置富帶來莊嚴的鐘聲。

聖堂的禮儀空間,完整地呈現救恩史的脈絡:聖堂有兩道彩繪玻璃門,一道展示「聖神降臨」,另一道描繪「光輝十字架」,帶出基督領受聖神,最終經歷聖死與復活。天花板上如繁星的燈光,在光滑的地板上反射映照,象徵星光照耀人間。

聖像畫展示上主救恩 孝愛聖母

「聖堂以聖像畫作路標,從聖母的角度帶出救恩史。」露德聖母堂牧民議會會長蔡文綺表示,救恩史從讀經台的聖母領報聖像畫作起點,畫中的聖母體內有小耶穌,帶出聖母說「我願意」時,耶穌的靈性生命已立於人間。

讀經台旁邊是祭台,祭台前方的聖像畫描述天主聖三,帶出信仰核心。聖洗池及其背後的聖像畫,與祭台遙遙相對,且互相呼應:三幅聖像畫分別描述耶穌誕生、受洗領受聖神、獻耶穌於聖殿;讀經台及祭台則代表耶穌往後的宣講。聖堂內兩旁的十四處苦路,讓教友默想他的受難:惟受難不是終結,最終他必復活。

聖堂內外皆帶出露德聖母的標記,在毗連聖堂的余振強紀念第二中學外牆,上方的馬賽克壁畫描繪聖母於1858年在法國露德顯現給伯爾納德的事蹟,讓學生及街外的行人認識這段歷史。

就如當年聖母領受天使報喜及伯爾納德接受聖母派遣一樣,露德聖母堂的教友領受信仰恩寵後,致力福傳,同時回應薄扶林社區的轉變,讓更多人領受上主的救恩。

 

  • 編輯 CatherineWong / 採訪 JosephTang / 設計 MikeCha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