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之歌】曠野靈修的智慧〔作者︰羅敬業〕

期數
4125期
刊登日期
2023.03.10
作者
羅敬業
主曆
2023年3月12日 四旬期第三主日

共用圖片/檔案 - 牧者之歌在眾多靈修傳統中,最吸引筆者的是「曠野教父」(或譯沙漠教父),記得第一次閱讀他們的金石良言,已經愛不釋手。曠野教父的靈修洞見言簡意賅,一針見血,能針對各人的情況而因材施教,每每發人深省。本頁圖片/檔案 - P7B_500

大家可能問,「曠野教父」是誰?他們的靈修特色是甚麼?

在公元第四世紀,教難剛結束,基督信仰成為國教。教會由過去被邊緣化的地位,一下子成為社會的主流,世俗許多浮華的風氣也被帶進教會。在這種背景下,部分基督徒毅然離開人群, 進到沙漠或曠野,過清貧簡樸的生活,以克苦齋戒、守夜祈禱,希望以隱修生活的奉獻,代替昔日基督徒殉道的犧牲精神,被稱為不流血的「白色殉道」。他們當中有一些成為很有屬靈智慧的人,吸引許多人前來向他們請益,這些傑出而默默無聞的男女隱修者,後世尊稱為「曠野教父及教母」。

曠野教父的靈修特色, 第一是「認識自己」,他們常問自己:我是誰?通過這樣的反省,幫助他們逐漸接觸內心天主所造的肖像。當我們明白自己是按照天主的肖像受造時,是獨一無二的,就不會跟別人比較,也不會討好別人, 或滿足別人的期望,如此內心便擁有自由,成為天主眼中的自己是最重要的事。第二是「不判斷別人」,跟第一點有關,當我們真正認識自己的時候,一方面已無需尋求別人的認同及肯定,另一方面當意識到自己是個罪人,根本就不會想去判斷別人。《曠野教父言談錄》中有這樣的一個故事:有一位修士犯了罪,弟兄們開會商議,並請梅瑟教父來,可是他不願來,他們一直請求他,他不得已動身出發,背著一個裝滿沙,但穿了洞的簍子。前來迎接他的弟兄看見了,便問: 「這是甚麼?」梅瑟說:「這是我的罪,在我身後一直漏出來,我看不到之餘,還要來審判別人的罪。」聽了這話,弟兄們不再譴責那位弟兄, 而是原諒了他。

由此可見,曠野教父的靈修,不是消極、避世,而是一種積極的、十分活躍的屬靈操練。他們的洞見,不離地、脫離現實,而是實實在在地上生活的靈修。雖然退隱到曠野,與世隔絕,但他們的內心,比任何人都要澄明,更體察入微。

曠野教父以慷慨和專一的目標接受福音的挑戰,順從福音的精神,以不斷的祈禱與天主緊密結合,身體力行回應了聖保祿的話:「你們不可與此世同化,反而應以更新的心思變化自己,為使你們能辨別甚麼是天主的旨意,甚麼是善事, 甚麼是悅樂天主的事,甚麼是成全的事。」(羅十二2

在四旬期內,願藉曠野教父的智慧教導筆者,以「考驗」與「戰鬥」應對日常的挑戰,以「靜默」與「聆聽」回應上主的聲音。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