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之歌】聖地初探的反思(十一)〔作者︰羅敬業〕

期數
4183期
刊登日期
2024.04.19
作者
羅敬業
主曆
2024年04月21日 復活期第四主日

共用圖片/檔案 - 牧者之歌本頁圖片/檔案 - 07C_500今年堂區邀請了陳永超副主教為我們主持聖週五的避靜,他的分享由三個部分組成:分別是「靜」、「尋根」和「生命與死亡」。其中在「尋根」,他帶領教友由我們的根:基督勞工堂區開始,一步步上溯至聖墓復活大殿。在紀念救主受難的日子,聆聽陳副主教分享耶穌由受審、受難、被釘死,以至被埋葬、復活的過程,勾起了去年首次拜訪聖地的一幕幕回憶。

聖墓復活大殿自公元第四世紀開始,就由君士坦丁大帝的母親海倫蓋建了首座教堂,傳統上也認為這裡就是耶穌釘十字架的哥耳可達(加爾瓦略山), 在考古上也支持這裡發現的墳墓是屬於耶穌的時代。目前聖墓復活大殿由幾個古老的教會團體共同管理, 包括:天主教、希臘正教、亞美尼亞正教、敘利亞正教、埃及科普特正教和衣索比亞正教,由於經過不同時期的加建,內部顯得十分複雜,有進入迷宮一樣的感覺。

今日的聖墓復活大殿,包括紀念耶穌被釘之地加爾瓦略山,以及他被埋葬後第三天復活的地方。進入大殿後,向右轉便會走上一個相當難爬的窄小石梯。苦路第十、十一、十二處都在上面,就是著名的「加爾瓦略山」上。在苦路第十一處,在耶穌被釘十字架的地方,蓋建了「釘十字架小堂」,祭台後有一幅巨大的馬賽克壁畫,聖母瑪利亞穿著黑色衣服象徵她在哀哭,俯伏在耶穌腳上哭泣的女人(可能是瑪利亞瑪達肋納)則象徵教會,而耶穌的手已被釘十字架,並且釘耶穌的是平民,象徵持續釘耶穌十字架的人,即我們。在這幅壁畫的旁邊,一幅描述了亞巴郎祭獻依撒格的馬賽克壁畫,正是天父祭獻耶穌基督的預像,壁畫上的羔羊就是預表耶穌,而纏住羔羊的荊棘就呼應了耶穌頭上的茨冠。

在大殿的入口處,就會看見「傅油石」,這是苦路第十三處,傳統認為這裡是紀念耶穌由十字架卸下後,宗徒們給耶穌傅香油入殮的地方。雖然這塊石是公元12世紀才開始有的,不過朝聖者總是絡繹不絕,在這塊傅油石前默禱,紀念主耶穌為世人所付出的代價。由苦路第十三處往內稍走幾步,就是安葬耶穌的聖墓。這個聖墓聖堂,由各個教會團體共同使用,每當舉行各自傳統的禮儀時,就會點著他們自己的復活蠟燭。

坦白說,這座大殿,跟其他聖地一樣,都值得我們用相當長的時間駐足默想、祈禱,朝聖者和遊客絡繹不絕地來到這裡,懷著不同的意向拜訪大殿。為筆者來說,這裡是我們基督徒信仰的根,是信德的起點,就如耶穌要先經過苦難和死亡,才光榮地復活,同樣,我們的信仰也需要像耶穌的生命一樣,歷經死亡、埋葬和復活,才能脫胎換骨,成為新人。


  • 聖墓復活大殿(圖:OSV新聞網)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