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挾醫修道 推動藝術靈修 譚傑志神父
譚傑志神父於2004年晉鐸,隸屬基督軍修會;晉鐸前,他是一名家庭醫生。譚傑志在香港完成初中後,於15歲時舉家移民加拿大。他表示,大學時選擇醫科是因為它與天主教信仰有很多吻合之處:既有服務精神,也能幫助病者。
修畢醫科的譚傑志,曾想過前往非洲或一些貧窮國家服務。之後聽到天主隱約地告訴自己:擔任家庭醫生只能幫助病者的身體痊癒,卻無助於價值觀或心靈的創傷。「這是否天主給自己的召叫,成為神父?」譚傑志心想。生於公教家庭的他是家中獨子,決心修道而放棄當醫生,這決定當然得不到父親認同,父子倆的關係更一度變得惡劣,幸好幾年後有所緩和;至於媽媽則反而希望在五名子女中,有一人可以成為修女或神父。
克服修道路上的挑戰
譚傑志於1994年加入了基督軍修會,這是一個國際化修會,參加者來自不同國家和不同階層。作為中國人, 他總是感到「隔閡」,一方面難以跟別人解釋中國的傳統孝道思想,另一方面儘管大家同是信奉天主教,在文化上存在著差距,因此感到少許孤獨,需要時間適應。然而,譚神父視此為成長的經歷,因為人生中所遇到的困難和挑戰,其實就是成長和成聖的地方,看看怎樣利用它,將逆境轉化為一道「走上天堂的階梯」。因著自身的醫生背景,晉鐸後奉派擔任羅馬宗座宗徒之后大學的生命倫理學系教授。
自12歲起便開始學習中國水墨畫的譚神父,移民後繼續跟隨名師習畫,更創作書畫和篆刻,造詣精湛。過去多次舉辦「天地人和」講座,談論書畫、篆刻藝術與靈修,在創作時默想,藉著藝術與天主交談。譚神父謂,「很多人覺得天主教是西方思想,很多時未有利用中國本地的文化,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其實當中有很多與天主教吻合的地方,我希望在這方面多作交流及作為橋樑。」他舉例解釋:中國文字中,捨生取義的「義」字,代表耶穌基督的義和犧牲,而「義」字當中包含「羊」字,他正是我們的代罪羔羊。譚神父希望以這些較新的思想,讓天主教和中國傳統互相交流。
適逢今年晉鐸二十年,譚神父表示一直活得快樂,縱然這快樂未必是萬事如意、事事稱心,在生活中遇上很多不愉快事情,但他感到非常快樂,因為他一直為天主服務,從事天主的工程。他勉勵大家,繼續尋找天主的旨意,「只要找到天主便會很開心」。
• 教區視聽中心供稿
• 訪問片段,請掃描QR code或瀏覽公教頻道「修道前後」
- 01 譚傑志神父(中)與他的四名姊妹
- 02 參與2013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普世青年節
- 03 1992年遊覽黃山,右三為譚傑志神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