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裡尋祂】「無家的耶穌」來香港〔作者︰夏志誠〕

期數
4226期
刊登日期
2025.02.14
作者
夏志誠
主曆
2025年02月16日 常年期第六主日

共用圖片/檔案 - 眾裡尋祂「無家的耶穌」是加拿大雕塑家史萬斯(Timothy Schmalz)於2013年所創作的。雕塑描繪耶穌是一位流浪者,無家可歸,瑟縮在公園的長椅上, 在破舊鋪蓋下伸出來一雙有釘孔的腳揭露出他的身份。自從這雕塑獲得教宗方濟各的欣賞,及放置在多倫多大學一所神學院內之後,世界上不少大城市的聖堂都先後放置了它的複製品。不久,史萬斯繼續創作了一系列的「無家的耶穌」雕塑,計有:「當我患病時」、「當我飢渴時」、「當我在監裡」等等。他毫不諱言的表明自己的創作意念都是來自福音,末日審判時君王所說的話:「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瑪二十五40

很高興的告訴大家,我們教區已經訂購了「無家的耶穌」系列中九個不同的雕塑,而且其中兩個已經抵達香港! 這些雕塑都各有特色,且意義深長。其中一個雕塑從一邊看去是位乞丐,但從另一邊看原來是位天使;另一個雕塑是位瑟縮街頭的流浪者,一隻象徵聖神的鴿子正要把被鋪蓋在他身上。我不會把全部雕塑的造形都寫出來,以免「劇透」。這九個雕塑將會放置在九個教區指定的禧年朝聖聖堂內,好讓朝聖的信眾不但可以到聖體前的耶穌來默想和祈禱,也可以到這些雕塑面前,想起那位在最小兄弟姊妹身上的耶穌, 與祂相遇,以致能夠在日常生活中,以服侍最小的兄弟姊妹來服侍耶穌。

在禧年詔書裡,教宗方濟各明確的指出,我們要回應禧年的主題,成為懷有希望的朝聖者,我們就要為社會上最弱勢的群體帶來希望,成為他們希望的標記。所以,當我們費煞思量,絞盡腦汁的計劃如何可以在一年之內到齊九間朝聖聖堂的時候,希望也能夠認真地想一想,可以如何去關懷社會上的弱勢者、貧窮者呢?我知道不少堂區都會舉辦關社的活動,希望大家都可以在禧年內,最少參加一、兩次,因為親身體驗勝過千言萬語。其實很多時候,也不必外找,因為這些最小的兄弟姊妹很可能就在我們身邊,他們也許就是我們的家人、親友、同事或鄰舍。只要我們少一點顧影自憐,多一點來自主的慷慨,自會發現其他人的需要,並且有力量去表達關懷。

大家都明白,「無家的耶穌」雕塑不過是個提醒,雖然是來到香港了,但是,我們能否藉著它們而與那位在最小兄弟姊妹身上的耶穌相遇,得全看我們怎麼回應了!

* 本專欄每月首主日由周守仁樞機執筆,其餘主日由四位副主教(夏志誠輔理主教、蔡惠民神父、甘寶維神父、陳永超神父)輪流執筆。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