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下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呼和浩特教區主教座堂

期數
4232期
刊登日期
2025.03.28
主曆
2025年03月30日 四旬期第四主日

本頁圖片/檔案 - 19B.01_500呼和浩特是蒙古語,意思是「青色的城」。呼和浩特市通稱「呼市」,舊稱歸化或歸綏,別稱青城、召城。呼市地處蒙古高原南緣,陰山山脈南麓,北依大青山,東南為蠻漢山,西南為土默川平原。呼和浩特主城區是由歸化、綏遠兩座城在清末民初時期合併而成,故舊稱「歸綏」。呼和浩特處於農耕與遊牧文化交界地帶,自古文化交融性較為明顯。這裡除了漢文化外,還有蒙古族文化、伊斯蘭文化和藏傳佛教文化相互交融的特色。

天主教呼和浩特教區是內蒙古自治區中部設立的一個教區。1922年, 教廷將西南蒙古宗座代牧區更名為綏遠宗座代牧區。1946年,天主教在中國設立聖統制,綏遠(包括今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南部地區)宗座代牧區升格為綏遠總教區。後來,內蒙古自治區內的天主教會按照行政區劃重新劃分為呼和浩特教區、赤峰教區、巴彥淖爾盟教區、包頭教區、烏蘭察布盟教區。本頁圖片/檔案 - 19B.02_400

道光年間,法國遣使會會士傳教士來到歸化城傳教。聖母聖心會傳教士負責蒙古地區教務後,因歸化城處於西灣子與鄂爾多斯中間,便於教會向西發展, 所以代牧主教巴耆賢(Jaak Bax1824-1895年)決定在歸化城開展福傳事業。當時所購置地產的區域即今呼和浩特市天主堂所在地。最初,教會在歸化城設立育嬰堂和學校,雖然收效不佳,但這並沒有擊退一批又一批聖母聖心會傳教士的志氣。後來建有小聖堂,義和團運動時期被毀。1924年,歸綏城建起一座哥特式大教堂,即現在所看到的這座教堂。該堂由比利時人設計,歷時兩年建成。這座教堂坐東面西,其整體由青色方磚二十萬塊砌壘而成,無不顯露弗萊芒風格。正面呈山字形,高約25米,寬約20米,建築面積約600 平方米,教堂側翼有一30米高鐘樓。教堂呈十字形平面,門窗洞為半圓形拱券,大門上方有天主堂三個大字。此後相繼建有主教樓、學校、醫院、孤兒院、墓地等。文革期間,教堂被改為劇院,幸得保存,堂院內北面建築也一直沿用至今。2006年,呼市天主教堂被公佈為第四批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呼市天主教被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目前,這座教堂是呼和浩特教區主教座堂,亦為教區2025禧年朝聖聖堂之一。

• 圖、文:路易士


  • 01 呼和浩特教區主教座堂外貌
  • 02 主教座堂內貌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