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非正規的照顧者服務

期數
4233期
刊登日期
2025.04.03
作者
真心話
主曆
2025年04月06日 四旬期第五主日

共用圖片/檔案 - KKP reNew-義筆最近參加了一場有關照顧者服務的總結與檢討分享活動,與會的嘉賓提出了一些值得分享的服務方向與見解。

是次分享會強調透過服務介入的方法,逐步改變義工及照顧者對男女角色定型觀念及分工。傳統觀念如「男主外,女主內」和「男性剛強,女性柔弱」等性別偏見,從小就根植於社會價值觀中,影響到女性在照顧角色上的不平等分工。嘉賓亦指出,要改變這些價值觀,是移風易俗的過程,雖然改變緩慢且可能只有少數人轉變,但仍然是重要且核心的工作,逐漸朝向兩性角色分工平等的方向邁進。

另有嘉賓分享了非正規照顧服務的經驗。曾有義工到戶為被照顧者提供簡單的運動或健腦練習,原本設計希望讓照顧者有機會休息、外出或參與自己喜歡的活動。然而,結果卻是照顧者在家中觀察義工與被照顧者進行練習,這一方面可能是照顧者與義工未建立信任,但另一方面可能反映了性別角色分工根深蒂固。當照顧的工作被分擔時,照顧者可能覺得自己失去了角色。近年來提到的「自我時間」(me time )的概念,但許多照顧者尚未充分考慮如何在不照顧他人時照顧自己,發展自己的興趣。因此,服務設計與照顧者使用服務的方式,未必能完全匹配。

有嘉賓亦提及現時申請長者家居支援服務, 即使經過中央評估,輪候服務時間也長達11個月,且有延長的趨勢。而使用有關服務時,還需支付一定的費用或使用社區照顧服務券。部分非政府機構因應這些服務缺口,嘗試培訓並動員義工提供非正規長者家居服務支援。然而,隨後發現使用非正規服務的照顧者人數不多,形成錯配現象。

有分享嘉賓指出,照顧的工作實際上是由許多細碎的任務組成,若沒有認真思考或經過討論,照顧者自身的需求有時會被忽視,甚至自我否定,最終導致獨自面對照顧工作的困境。服務設計者應協助照顧者了解日常生活中那些特殊情況會增加照顧壓力。例如,特殊學習需要(SEN) 的兒童可能「突然」被安排到醫院進行訓練,這時在職家長就難以臨時請假。如能填補這類突如其來的接送需求,將大大減輕家庭的照顧和經濟壓力。此外,對於護老者來說,隨著被照顧者的狀況退化,照顧的需要亦會改變,例如有被照顧者以往能舉高雙手,放於照顧者頸後,借力拉起自己,以方便過床。經工作員仔細了解及評估後, 被照顧者能力衰退,這時他其實是需要有專人協助扶抱,以便落床伸展一下。照顧者能得到扶抱的支援後,大大改善了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情緒及壓力。

曾有堂區希望建立支援隊伍,協助區內的照顧者,但因各種權責問題(如保險、安全及風險等)而無法展開。筆者並不想低估這些問題的複雜性,也理解其中的爭議和挑戰,但如果堂區希望開展照顧者的支援服務,可以考慮以下幾點:

1. 負責配對服務人員,聆聽照顧者的需求,必要時進行實地家訪,了解被照顧者的狀況及能力。

2. 與照顧者共同協商,拆解及釐清照顧上的需求。

3. 非正規服務不應涉及身體接觸、藥物、醫療器材及餵食等,服務使用者需明白非正規服務無法取代正規服務。

4. 利用堂區的優勢,在教友間建立信任關係, 促進相互支持。

期望透過大家的努力,堂區與社區能持續合作,並通過培訓等方式,逐步支援有需要的照顧者,改善區內照顧者的壓力及讓他們喘一口氣。


教區全人發展委員會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