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愛】社區農田.重拾貼地的力量

期數
4236期
刊登日期
2025.04.25
作者
黃小慧
主曆
2025年04月27日 復活期第二主日(救主慈悲主日)

共用圖片/檔案 - 明愛本頁圖片/檔案 - 14A_500錦田是香港最遼闊的平原,過去村民多以農業為生。如有機會與老村民閒聊,你會驚訝地發現,每位長者都能詳盡地講述各種植物的用途。炎熱的夏季,村民們會收集荔枝木, 準備於端午節製作傳統的「灰水糭」。在老村民眼中,周遭的每樣東西都可被充分利用,體現了「源頭減廢」的精神。

然而,在錦田的鄉村中,許多老村民與新遷入的居民互不相識,加上部分因健康問題需入住安老院,使長者容易感到孤獨與疏離。儘管如此,長者的傳統智慧與年輕人之間仍存在著豐富的交流和共學的潛力。年輕人不僅能學習老村民的生活方式,還能在這個過程中獲得學習手藝的機會。因此,團隊決定通過社區農田,建立一個長幼共融的平台,為老村民與年輕人創造鄰里交流的機會,藉著土地重拾社區的力量。

社區農田得到了地主的支持,他們將荒廢的土地交由團隊管理。這不僅實現了農田的再生,更成為推廣「共學、共享在地資源」的平台。團隊以教授「灰水糭」為契機,讓不同年齡的居民在準備和製作的過程中相互認識及建立聯繫。老村民擁有豐富的農業知識,但力有不逮;年輕人則充滿體力,卻缺乏相關的手藝。這樣的跨代合作使雙方的優勢得以互補, 讓傳統的客家「灰水糭」得以延續。

當年輕人品嚐糭子時,他們對老村民的手藝讚不絕口,深刻體會到製作方法不僅善用在地資源,更傳承了傳統智慧,並增進了村民間的聯繫。老村民能夠向年輕人分享手藝,並獲得讚賞,感到非常欣慰。他們也驚喜於這麼多人對傳統食品抱有熱情。

此外, 建造社區土灶的過程將「人與人」、「人與土地」緊密相連。在大自然建築導師阿樂的帶領下,參與的村民無論男女老少都從製作泥磚開始,彼此支持,赤腳圍成一圈,將泥土弄鬆,為泥磚的製作做準備。經過三個月的努力,村民們成功製作了三百多件泥磚,並搭建土灶。參與的村民對於自己能夠參與其中並學習自然建築感到興奮和滿足。更重要的是,這一群來自不同年齡層的村民已形成了緊密的網絡,有效提升了老村民的幸福感。

土灶的建成使村民們可以共同製作及分享蘿蔔糕和茶果等傳統食物,通過這些活動,我們逐漸重塑了鄉村的守望相助精神與社區的凝聚力,讓村民在這個充滿活力的環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共同建設一個長者友善的社區。


  • 圖:居民共同製作泥磚, 以建設社區土灶。

明愛社區發展服務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