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神恩】「修道聖召」花園的園丁
(編者按:香港培聖會由本主日起,為本報撰文,暢談該會的工作,一起支持、培育和促進聖職聖召。)
有人將聖召看成神父、修女的專屬呼召;有人將聖召視為一種「屬靈成功學」,等待戲劇性的神跡啟示,追求超凡的犧牲壯舉;亦有人將聖召看成教會的「人力資源計劃」,聽到子女去參加聖召營便心驚膽戰,深怕孩子被說服去修道……
其實,聖召始於一個奧秘的真理——每個人都是天主獨特而深情的創造,並蒙召在塵世中活出祂的肖像。「所有信徒,無論身份為何,皆蒙召走向成全的聖德」(《教會憲章》)。
這份「普遍聖召」是信仰的根基:家庭中的父母以犧牲見證愛,職場中的工人以正直守護公義,病榻前的陪伴者以溫柔傳遞希望——平凡生活的每一刻,皆能成為聖化世界的祭壇。
然而,天主愛的召喚亦蘊含「特殊聖召」。有人蒙召以神父、修女或修士的身份,將生命全然奉獻於教會的牧靈服務;也有人領受特殊使命成為平信徒身奉献者,或服务教会,或深入偏鄉,或投身服務弱勢群體的慈善工作等等。
每個人的聖召看似不同,卻共享同一核心: 在具體的愛德行動中,成為基督臨在的標記。
培聖會:澆灌修道聖召幼苗
「在平凡事務中成聖,正是天主對多數人的召叫。」不過,身為平信徒,除去關注自身的「普遍聖召」,我們是否亦可以透過具體行動, 成為「特殊聖召」(尤其是修道聖召)的促進者和守護者?
國際培聖會便是在這背景下成立的一個平信徒組織。1935 年,以支持、培育和促進聖職聖召為目標,國際培聖會於美國西雅圖成立,奉西班牙傳教士聖佘肋神父為主保聖人。
香港培聖會是國際培聖會的分會,於1963年2月25日創立,迄今已服務六十余載,首任神師是徐誠斌神父。
已故教宗方濟各曾呼籲: 「聖召需要團體的呼吸。」培聖會希望我們平信徒能從「修道聖召」的「旁觀者」變成「同行者」,協助教會創造一個自由聆聽的空間,在青年與基督相遇的過程中,提供祈禱、分享、培育、陪伴和支持,為聖召的土壤增加養分。
在接下來的文章,我們將會分享香港培聖會的工作。期待大家一起來為特殊聖召「灌溉」、「除草」和「施肥」,使香港成為聖召的沃土。
•本專欄逢第二主日刊出
- 圖:香港培聖會與教區神職人員及會士保健委員會於2024年5月中,籌辦母親節午餐聚會,宴請逾百名修女,一同慶祝母親節。
香港培聖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