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晚年的照顧與關懷

期數
4239期
刊登日期
2025.05.16
作者
羅佩珊
主曆
2025年05月18日 復活期第五主日

共用圖片/檔案 - KKP reNew-義筆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階段,每個人無論有多長壽,也不論貧富,生命總有終結的一天。香港人口正急速高齡化,按最新人口普查推算,65歲及以上長者將由2021年的145萬上升至2046274萬。人口高齡化也意味醫療和社區照顧需求增加,加上長期病患個案漸增,以及愈來愈多獨居和雙老長者,如何讓長者在晚年間得到適切的照顧及關懷是社會必須面對的議題。

去年11月《維持生命治療的預作決定條例》(下稱條例)正式通過,為預設醫療指示與不作心肺復甦術命令訂下了法律框架,以及為病人、醫護人員和施救者提供法律保障。《條例》設有18個月的準備期,將於明年5月生效。

隨著《條例》通過,愈來愈多機構在社區推廣「預設醫療指示」或「預設照顧計劃」,以協助長者為晚年的醫療及照顧計劃作好準備。「預設醫療指示」及「預設照顧計劃」屬兩個不同的概念。「預設醫療指示」是具法律約束力文件,病人可訂明當病情惡化及精神上無行為能力時拒絕治療。「預設照顧計劃」強調的是溝通過程,讓成年病人在有精神能力時,與家人、照顧者及醫護人員溝通,表達其價值觀和願望、對未來醫療及照顧意向,以及作出拒絕接受維持生命治療的「預設醫療指示」。因此「預設醫療指示」是在「預設照顧計劃」過程中,病人可以使用的一項法律工具,以讓其維持臨終前的護理及治療決定,確保生命晚期時家屬及醫護人員遵從其意願。

然而,目前《條例》主要為「預設醫療指示」訂立法律框架,僅停留在末期病人於臨終時的醫療安排,就如何推廣「預設照顧計劃」及維持長者晚年照顧的整體生活質素則未有著墨。其實, 現時不少設有較全面紓緩照顧政策的國家之預設照顧計劃,已由最初狹隘地指向拒絕生命治療或訂立預設醫療指示文件,推展至關注在晚年過程中長者與家人的溝通,引導表達個人心願及想法,並由避免無效治療層面至提升晚年生活及照顧質素為目標,同時由針對醫院的病人到社區不同年齡人士在不同人生階段的生命教育計劃。

無論如何,《條例》訂定是加強公眾對晚年照顧認識的第一步,促使公眾在討論晚年治療選擇時,也使社區人士與長者及其家人展開人生計劃各項重要事項的討論,包括探索個人的價值觀及願望、建立個人健康、晚年照顧計劃、籌劃財務及後事安排等。更重要是在過程中,親友能加深對長者的了解,及能就人生的一些重要事宜達成共識,避免將來不必要的誤會或衝突,這亦有助減低長者在晚期的遺憾與家人的哀痛。

在經歷年老的過程中,幫助長者把握其年齡層的意義,珍視其智慧與經驗,打破自我孤立, 消極和無力感也是社會的共同責任。聆聽及陪伴長者走過生命的最後階段更是人性尊嚴及生命的最終圓滿。堂區作為眾家之家,在這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堂區可透過聚會及探訪活動等,與長者同行,讓長者感到受到牧民關懷,並好能體驗天主聖言中年老的意義與價值,以及天主賜予的那份成熟、智慧的恩典,和永生的希望。


教區全人發展委員會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