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有聖堂】洪水橋玫瑰小堂 冀再次動起來 等待福傳機遇

期數
4245期
刊登日期
2025.06.27
主曆
2025年06月29日 聖伯多祿及聖保祿宗徒節

本頁圖片/檔案 - 10_1200

按圖放大

共用圖片/檔案 - 區區有聖堂玫瑰小堂讓洪水橋年長一輩居民度過喜樂的童年: 小堂神父讓附設的英賢學校暨幼稚院學生擔任輔祭,及前來聖堂做功課和打乒乓球。雖然小堂於2006年停止舉行主日彌撒、學校亦於2007 年停辦,但牧者近年讓它重新成為青年活動的基地,而兩名修女留守小堂以迎接福傳機遇,讓新一代青年在這裡留下美好的回憶。

瑪利諾女修會王美笑修女(Michelle Reynolds)於1990年代服務元朗聖伯多祿聖保祿堂,她與神父們合力建立天水圍聖葉理諾堂( 2002祝聖啟用),並曾為聖葉理諾堂暨玫瑰小堂擔任牧職修女10多年。刻下,她在玫瑰小堂接待教友,亦於每週前往洪水橋的天主教祟德英文書院彌撒中心,陪伴相識多年的洪水橋教友一起參與主日彌撒。

「玫瑰小堂是孕育聖葉理諾堂的『母堂』。」王美笑修女表示,洪水橋昔日透過堂校合作,建立了穩固的信仰團體,當年聖葉理諾堂建立前,天水圍的天主教培聖中學借出場地去舉行彌撒,一直支持堂區的福傳工作至今;不少居於洪水橋的教友亦積極服務聖葉理諾堂。

王修女安排玫瑰小堂於每月至少舉行一台彌撒,以維繫區內的教友團體,「洪水橋多年前因著興建道路而清拆村屋,令教友數目愈來愈少,不少年長教友亦於近年回歸天主懷抱。」她不忍看見年長教友寂寞,昔日踏單車探望那些居於安老院和獨居的教友,現在則改為駕車前往。

幾年前,一名慕道者雙眼施手術後難以在慕道團內觀看電腦投影,王修女遂為他個別教授道理,「他領洗後很喜樂,更積極服務聖母軍。」洪水橋的教友熱心服務教會,成為她繼續守護小堂的動力。

她欣見甘寶維神父(後來獲委為副主教)於疫情前安排青年前來小堂參與培育活動,而天主教學校和信仰團體亦前來舉行活動,讓小堂熱鬧起來。雖然小堂的活動於疫情後仍有待復甦,但她深信將來的社區開發計劃能給小堂帶來福傳機遇。

洪水橋教友心連心

玫瑰小堂於2006 年停止舉行主日彌撒, 聖葉理諾堂的花藝社為結堂的祈禱聚會準備了一籃美麗的玫瑰花去敬禮聖母和惜別小堂,對於當天教友依依不捨的表情,小堂前職員李秀芳仍歷歷在目。李秀芳表示,「王美笑修女服務聖葉理諾堂期間,曾上門探望40位慕道者,了解每名慕道者的品性,如同學校班主任般照顧他們,讓堂區牧者與教友心連心。這種視教友如家人的傳教精神,深深感動了我。」

李秀芳於1996年參與聖週四主的晚餐禮儀,而首次踏足玫瑰小堂,「昔日洪水橋充滿純樸的鄉村氣息, 小堂的座位數目少( 大約120個),堂區家庭成員之間更為親近。我入職後一直參與小堂的主日彌撒,成為大家庭的一員。雖然我已經退休,但我對這間小堂的感情不變,希望教友們能繼續『心連心』。」

玫瑰小堂原本由聖伯多祿聖保祿堂管理,現址於1976年祝聖啟用,小堂於1979年升格為堂區,1995年納入聖葉理諾堂。小堂的設計簡樸實用,灰色石牆莊嚴而穩重,外牆有一面金色的十字架,光線從碧綠色的玻璃窗映入小堂,讓人感到平安。


編輯 Catherine Wong / 採訪 Joe Tang / 設計 Andy Wong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