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唐樓注入活力 共建愛的社區
(本報訊)「福.式唐樓」矗立在舊樓林立的深水埗,名字中的「福」代表著幸福感,希望傳遞幸福給街坊及有需要人士。這個服務項目由方濟會與社會創效機構「SVhk」合作,方濟會楊炎修士回想昔日會祖聖方濟服務痲瘋病人,以行動展現天主的愛,他期望能以「福.式唐樓」的服務,與有需要人士同行。
在方濟會前任總會長裴彌格神父(Michael Perry)的鼓勵下,方濟會於2020年決定出售渣甸山聖經學會會院,搬遷至更大及便利的地方,使更多人認識天主聖言。該會使用該筆賣地款項,購入位於旺角荔枝角道的維納大廈,並在相距約七分鐘步行距離的深水埗黃竹街5號購入一棟唐樓,委託「SVhk」改建及營運為社會房屋及多元共享空間,為唐樓注入新動力。
五層高的「福.式唐樓」各層皆有不同用途: 二樓至五樓為共住空間,自2024年11月起為有需要家庭及單身女性提供住宿;一樓為青年創意工作室,而地下及閣樓為共享工作空間「合廠」及社區共享空間「安所|鄰里事務所」,連繫區內持份者,例如社會服務機構、小店及地區組織等,期建互助有愛的社區。
鼓勵互助 貢獻社區
「哪些人最需要我們的服務?未必是最基層的一群,因為(他們)得到較多機構及團體關顧;反而不符合政府安全網、但短期內需要得到協助、渡過人生困難的一群,較少得到社會資源。」楊炎修士解釋構思服務對象時的考量。多位方濟會修士於去年聖誕節前,到唐樓與住客舉行聖誕派對;有修士定期到訪黃竹街,汲收在社區服務的經驗,或為住客的小朋友設計活動及提供功課輔導。楊修士期望藉行動讓人們明認方濟會與有需要者同行的精神,以行動傳遞愛與平安。
「福.式唐樓」項目負責人李端儀提到,在評估入住對象時,他們除了考慮申請者的經濟狀況, 更評估他們在未來兩至三年向上流動的潛力,及能否與居民互相協助,共建和諧有愛的家園。
「SVhk」創辦人、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委員魏華星提到劏房問題時表示,其中一個劏房延伸問題為心靈上的孤獨,劏房戶難以與鄰居建立關係。因此,他鼓勵「福.式唐樓」的住客互助, 建立鄰里關係,增強對社區的歸屬感。他欣賞居民樂意互助,例如自發互助輔導功課、顧及鄰居的膳食;更有一位女士因痛症而認識了伸展運動,之後持續進修,成為認證導師,期望有所發展,並主動在唐樓內教導街坊進行伸展運動,加強社區及鄰里關係。(吳)
- 01 (左起)楊炎修士、魏華星及李端儀。
- 02 方濟會修士與福.式唐樓居民及街坊在活動中合照
- 03 鄰里互助,學習伸展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