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護受造界 齊當撒瑪黎雅人
(本報訊)「這位撒瑪黎雅人看見(被強盜打傷的人),心便打開了,容讓自己的心被感動⋯⋯ 若沒有這份感動,便不會有行動。」夏志誠輔理主教在一個探討環境公義的研討會上指出,人類有如掠奪大自然尊嚴和資源的「強盜」,呼籲眾人敞開心扉,為生態災難感受「心痛」,並將之轉化成實踐生態皈依的動力,成為悉心照料受造界的撒瑪黎雅人, 而不要當「從旁邊走過去」的司祭和肋未人(參路十30-37)。
夏主教又謂,慈善撒瑪黎雅人的比喻源於一名法學士向耶穌詢問永生的事宜( 路十25),可見關懷生態與永生攸關。因此,我們應回應耶穌在總結比喻時「照樣做」的勉語, 付出時間和改變計劃,多加自我節制,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與受造界彼此相愛的感情:「即使是飯前、飯後祈禱感恩,也能讓我們反思自己吃的食物從何而來,培養一份與大地連結的心。」
今年是先教宗方濟各頒布《願祢受讚頌》通諭10 周年紀念,教區全人發展委員會推出一系列活動,推廣及深化教友對通諭的理解,於6月10日與香港基督教協進會生態關懷事工及態道合辦的「環境公義於當代的重要性」研討會, 便是其中一個項目。
研討會另一名講者、前天文台台長暨特許氣象學家林超英直言,全球氣溫在過去兩年上升了0.4度,相比之前的50年才上升1度,屬「斷崖式變化」,恐怕已到了無法回頭的臨界點。他認為,問題癥結在於過度的消費主義,跨國企業不斷製造物質需求, 令人類耗用更多地球資源,過程中剝削基層勞工和貧窮國家,更加劇環境污染和貧富懸殊。他引述通諭所言,人類應重新建構道德價值觀,明白「透過日常的小行動來關愛受造物是高尚的責任」,例如可減少開空調和欣賞大自然的美,「看到漂亮的環境便不忍心破壞。」
專門研究糧食問題的香港中文大學地球與環境科學系戴沛權教授補充,全球約三分一的溫室氣體源自糧食供應系統,建議在選擇食物時盡量以植物為本,減少吃牛肉等紅肉,協助減少碳排放。(黎)
• 研討會足本片段,可到全人發展委員會頻道收看:
- 01 夏志誠輔理主教(左四)與林超英(左一)、戴沛權教授(左二)、教區全人發展委員會委員林榮鈞博士(左三)及態道的卜莎崙牧師(左五)留影。
- 02 林超英手持《願祢受讚頌》通諭
- 03 研討會在旺角聖公會諸聖座堂舉行,約有90人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