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大專聯會學生
(本報訊)二十名天主教大專聯會信徒青年到天水圍作生活體驗,從城市規劃、社區發展,以及居民生活各方面入手,探討及認識該區問題。
是次關社培育營於七月十九及二十日舉行,主題為「與基督同行天水圍」,參加者參與社區遊蹤及角色扮演,包括到本年初設立的「天秀墟」訪問檔主及顧客;翌日清晨到「天光墟」觀察天水圍居民的生活,了解居民所面對的問題。
培育營成員、中文大學天主教同學會的謝芷瑩七月二十二日表示,為「天光墟」那些自力更生、售賣廉價用品的檔販而感動,「沒想到不少長者每朝清晨六時便在街上擺賣,他們冒著遭食環署拘捕的風險,令我想起天主要求信徒服務弱勢社群的需要。」
謝芷瑩表示,未參與體驗前,她會跟隨傳媒描述,以「悲情城市」、「慘案根源」等名詞來形容天水圍。但踏足天水圍後,她發現該區是個具人情味的地方,「街上不少長者擺檔,街坊又會向長者提議貨品種類,讓長者買入合適的貨品。」她說,這種買賣雙方的對談展現了小鎮的社區文化,讓她反思社會是否要一面倒興建商場去取代小商戶。
天主教大專聯會牧民工作者陳樂信同日表示,關社培育營能讓基督徒大專生以第一身角度了解社區,「走入社區,與居民直接對談,了解他們生活上的困難,同時觀察區內的城市規劃及設施,如何影響人的生活。」
活動期間,參加者探討政府安排東華三院管理的「天秀墟」以取代街檔的問題,觀察到「天秀墟」未能回應社區需要。陳樂信稱,「由於位置不便,街坊平日甚少到『天秀墟』購物,但政府標榜這裡是假日好去處,為商販而言並不足夠。」
好些學生在體驗期間扮演長者角色,發覺長者在尋找社區服務時,須走過多道天橋及馬路才能抵達社區中心,「學生過後會反問,這些服務是否真正解決長者的需要?」陳樂信說,學生從人的角度了解社區建設的問題,同時也反省作為基督徒可以為他們作甚麼。
明愛天水圍綜合服務家庭中心主任伍麗萍七月二十三日表示,親歷其境有助學生了解社區的真正狀況,「只要環繞社區走一圈,便會看到各屋邨自成一角,邨與邨的聯繫力薄弱。」她說,這與天水圍面積太大有關,加上政府早年把該區的居屋轉為公屋,讓許多渴望盡快上樓的基層家庭遷入,「可是他們仍在市區工作,面對高昂的交通費,不少家庭只好讓妻兒住在天水圍,丈夫則住市區籠屋,長遠造成家庭問題。」
伍麗萍期望青年除走進天水圍實地了解外,亦能發掘區內的優點,如獨特的濕地公園、新建的公共圖書館等,以不同的角度觀察及分析社區,並以文字或圖片紀錄該區特色,有助外界改變對天水圍的形象。(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