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灣天主教英文中學

刊登日期
2013.09.06

(本報訊)長沙灣天主教英文中學五名科學教師,為初中生推動「科學探究」,鼓勵學生參與不同的科學比賽,自小培養科學興趣;學生更將所學回饋社區,教導區內小學生,一起分享科學的樂趣。

五位科學教師為錢可為、葉翠娥、屈凱添、黃志傑、鄭子謙,他們於七月十二日的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中,獲「科學教育學習領域」嘉許狀。五位教師於八月二十三日接受本報訪問,分享在校內推動有趣的科學教育。

「科學探究」由教授應用科學、化學、生物及物理的教師團隊作跨科協作,構思科學實驗題材,由學生分成小組自行制定可行方案,更要學習撰寫科學實驗報告。過去初中生先後試過風力發電風車、水火箭、天橋等科學探究項目。

團隊隊長、化學科教師錢可為表示,學校約於七年前已為中一至中三學生在綜合科學課堂上,用一個月時間進行「科學探究」,通過實驗營造濃厚的科學學習氣氛,維持學生對科學的熱誠。

錢可為說,學生需要學習科學基本知識,不同科學的變項定義,「例如學生想製作一支最厲害的水火箭,但如何才算最厲害?若是指火箭的射程距離,教師要為學生講解影響射程遠近的背後因素,過程中牽涉不同的科學概念。」

另一位團隊成員,該校副校長兼生物科教師葉翠娥發現,過去選修科學學科的學生成績不俗,但多缺乏批判思考及邏輯思維;她觀察若由初中開始,學習不同的實驗技巧,能逐步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

教師團隊均發現,過去六年校內的科學氣氛濃厚,高中生選科時,有逾八成人揀選與科學有關的科目。

鼓勵學生參與科學比賽

此外,長沙灣天主教英文中學自推動「科學探究」後,學生對校外科學比賽的參與度有顯著提升,上學年參與比賽人次有近五百名。

負責課外活動的物理科教師屈凱添指出,過去少有學生參與科學比賽,為初中生設立「科學探究」後,除發掘出具水平及潛質的學生外,同時亦培養了一群熱愛科學的學生。「十年前只有十多人參與,現在人數達數百人,參賽年級方面,亦由以往只有中六生,提前至現時有中二生參加。」

屈凱添指出,培養學生對科研的興趣很重要,「學生感到有興趣,自然會覺得好玩,而不覺得有壓力。」他發現,學生從比賽中培養精益求精的精神,例如兩年前到土耳其參與機械人比賽獲獎的學生,如今已升讀大學,還自組團隊到越南參賽,更取得最佳團隊的佳績。

葉翠娥指出,比賽令學生學會堅毅,「一個實驗進行一百次,可能有九十九次失敗,要懂得不斷檢討、改良、收集數據,進行多次才達到如期效果。這是很好的學習過程。」她說,學生的成就及對科學的興趣使她感到滿足,是次獲獎亦肯定了學校對發展科學教育的方向正確。

另一獲獎的化學科教師鄭子謙指出,為初中生進行廣泛的科學實驗,有助尋找個人方向,「科學可以很廣闊,除課本的知識外,讓學生經驗不同範疇的科學經驗,並能應用於不同比賽,有助擴闊視野。」

鄭子謙說,學生從比賽中亦學習到時間管理及自律,「要在比賽限期完成,便要與時間競賽,實驗往往進行至半夜十二時。」他喜見學生漸漸懂得把握時間,令比賽更成為健康的活動和嗜好。

任教化學的黃志傑指出,學生及早在中學時掌握實驗技巧,能提升自信心,對他們日後升上大學,如修讀醫療科學或工程學也有幫助。有舊生經常回校協助師弟參與不同的科學比賽,反映他們仍然對母校有歸屬感,他相信,這可能是他們在中學參加比賽時培養出來。

以科學實驗回饋社區

黃志傑與錢可為亦是該校舊生,他們表示,昔日能代表學校參賽的全是優秀學生,其他人機會並不多。錢可為有幸在十五年前代表學校參與香港化學奧林匹克比賽,他說:「這個機會豐富了我的校園生活,現在仍懷念實驗室的時光。」

錢可為指出,現今學生有更多機會出外比賽,除發揮所長外,更能服務社區。去年起,學校舉行科學同樂日,邀請在深水埗區就讀的小學生,到校參與科學實驗及示範,體驗科學有趣的地方。另外,學校在過去三年與區內一所小學合作,邀請小學生到該校一起探索科學,活動均由學生負責,把所學回饋社會。(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