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心靈教育計劃 推行五年

刊登日期
2013.09.13

(本報訊)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心靈教育計劃」過去五年致力推廣心靈教育,到訪過不少天主教學校;該計劃導師表示,香港生活壓力大,計劃有助教師、學生和家長滋養心靈。

上述計劃統籌及培訓專業顧問關俊棠神父八月底與導師團隊退省最後一天、八月二十二日接受本報訪問時,分享計劃過去五年的發展和心聲。

計劃二OO八年開始時主要在天主教學校推行,後來發展至非教會學校,去年則開始涉及特殊教育。

「心靈教育把教會寶貴的靈修傳統,去滋養師生和家長,而不是只有少數修道人才得以享用。」關神父直言推廣心靈教育的五年間,是他鐸職生涯中最喜悅的時間。

有份撰寫課程的心靈教育培訓導師魏紹彤說,計劃先以「自處教育」中的覺醒、默觀等方式入手,進而帶出「人生教育」及「大愛教育」,讓教師懂得運用這三方面教導學生。

魏紹彤說:「心靈教育予人感覺空泛,但透過自處教育,學生及教師能了解自己的狀態。」她說,學生從人生教育中知悉生命中的重要人物、事件,從而尋找個人的人生方向。至於大愛教育,她表示是把人的生命呈現出來,以至整個社會群體,「心靈教育是建立個人及成為地球公民,更新及呈獻自己的生命,是整個心靈教育的指向。」

目前計劃發展以教師為主,亦有為學生進行培訓。另一培訓導師游小允指出,要在校內推動心靈關顧,應首先豐富教師的心靈。她說,培育首先會集中引導教師學習自處、安頓身心等,以助他們懂得放下繁重的工作壓力。

游小允說,剛過去的六月,關俊棠神父首辦「生命的照拂」活動,讓教師規劃人生,思考生命方向,「活動強調教師要先認識,再去教導學生。」

自處、人生及大愛教育

特約導師馬慶堂談及心靈教育時指出,過去學校除提供學術科目的知性發展外,亦有涉及身體、感性、群性等發展,相反靈性發展則少有觸及。「靈性難以外顯,一般教會學校會將之納入宗教科範疇,但普遍只流於教義及教理的知性發展。」他說,心靈教育可透過課程、教學等體驗方式帶出靈性上的課題。

特約導師王凱恩亦指出,現今青年要面對考試及社會文化的衝擊,容易衍生情緒問題,有滋養心靈的需要。

王凱恩指出,即使在學業成績較好的學校,學生亦有情緒問題,反觀他們卻不懂得如何釋放自己,「心靈教育中的自處學習教導學生如何安靜,留意呼吸;在慢食中專注食物,學習如何自處。」

另一特約導師、具護士資格和中醫保健知識的陳錫雲,過去跟隨團隊到不同學校分享,包括一些特殊教育學校。她兒子現年十九歲,大學二年級,更有參與「鐵人賽」,卻原來兒子是早產嬰兒,出生時有腦積水,「兩歲才識走路、三歲才會講話,小學更發現有讀寫障礙」。她與丈夫一直幫助兒子改善學習,讓他在成長期得到平衡發展。她除了善用本身專業知識外,更期望以過來人的經歷,讓家長對患有特殊障礙的子女有所期盼。

培訓導師張仕娟指出,教師對心靈教育計劃最大的欣喜,莫過於見到學生有所成長。她說,好些學生參與聯校的心靈培訓成為「靈修大使」後,在校內帶領心靈教育活動。「學生成為酵母,自小培養他們心靈的素養,對將來成長很有幫助。」她說。

另一培訓導師鄺綺信說,心靈教育是要讓人重視自己的身心靈及生命,讓人的心靈走進正向健康。她說,計劃初期以培育教師為主,「當教師懂得接觸自身的心靈需要後,才更懂得滋養學生的心靈。」她說,教師可應學校的情況,透過早會、學科或課外活動推行心靈教育。

為特教學校提供心靈教育

關俊棠神父指出,計劃過去服務主流學校,自上學年起,亦應明愛的特殊教育服務邀請,為教師及家長提供心靈滋養。

關神父說,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師及家長,對教導及照顧肢體、智力有問題的學生常遇到困難。關神父說:「特別是家長,因子女的缺陷,更需要心靈滋養才有足夠的力量照顧子女。」

心靈教育計劃最初兩年由天主教研究中心負責,後來轉為中文大學的香港教育研究所,經費須要自給自足,來源包括參與學校提供的款項和個別人士的捐獻。(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