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局古蹟周遊樂
(本報訊)多間教會學校參加由發展局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舉辦的「古蹟周遊樂」(圖),開放具歷史價值的校舍予公眾參觀,讓社會人士了解有關文化。
「古蹟周遊樂」於九月一日至十月三十一日舉行,期間已列為法定古蹟或已獲評級的十七所學校及十三所書室,開放予公眾參觀。
三十所學校及書室中,包括一些天主教學校,如香港仔工業學校、九龍的鄧鏡波學校、聖若瑟書院北座及西座、瑪利諾修院學校小學部和由聖公會創辦的聖士提反書院等。
「古蹟周遊樂」自二〇一一年開始推出,發展局發言人八月二十六日指出,香港有不少具歷史價值、且保養得宜的學校和書室,既有富殖民地色彩的西式學院,亦有中式建築風格的傳統書室,活動讓公眾欣賞及了解香港的歷史建築。
參與計劃的聖若瑟書院一八七五年由六名喇沙修士會修士創辦,該校後於一九一八年遷到中環堅尼地道的現址至今,書院北座於一九二〇年啟用,西座則於一九二五年落成,校舍兩座建築現已列為法定古蹟。
為法定古蹟或已評級
日治期間,聖若瑟書院被佔據為醫院倉庫,直至一九四六年才發還學校。這座戰前建築物,北座樓高四層,兩側建有塔樓,一邊建有遊廊;西座亦是樓高四層,頂部建有塔樓。
另外,香港第一所本地工業學校的香港仔工業學校,由鮑思高慈幼會營辦,校舍於一九三五年建成,最初名為香港仔兒童工藝院。香港淪陷期間,學校被徵用為水上飛機基地。
學校於一九五七年改名為香港仔工業學校,主樓已列為三級歷史建築,屬國際現代主義風格,以數座不同設計的直線形建築物相連,主禮堂及主樓梯充滿裝飾派藝術風格的建築特色。
除了學校以外,由巴黎外方傳教會於一八七五年所建的伯大尼修院亦被列為法定古蹟。修院早期是專為患病傳教士而設的療養院,同時亦支援傳教士在東亞地區的傳教工作。
修院在一九七四年正式關閉,至七八年政府將之租予香港大學,二〇〇三年至今成為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伯大尼修院最突出的建築風格是其新哥德式的尖頭窗及尖頭拱形柱廊,擴建部份則屬於典型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建築風格(公)
- 「2013古蹟周遊樂」資訊,請瀏覽文物保育網站www.heritage.go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