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澤龍城六十年⋯⋯
刊登日期
2013.10.04
(本報特稿)一九五三年,瑪利諾神父會的神父在東頭村小山丘上創立了福德學校,為九龍城寨、衙前圍及東頭村等地的適齡學童提供讀書的機會。
時至今日,福德學校已屹立在九龍城六十年,一群福德的舊生自資編印《福澤龍城》(圖)(二〇一二年十二月,青森文化出版),以口述歷史,細說昔日學校生活的點滴軼事。
書本提到六十年代的校友,如何由失學至得到讀書機會,以及領取修會的救濟品,「只要每月給兩元,便能在學校拿到美國米、午餐肉和麪條⋯⋯」就連附近的居民也到福德學校領取救濟品。
亦有舊生被校內天主教的氛圍吸引,以及修士賑濟貧苦學生的熱心而感動,從而得到主的感召,後來成為神父的經歷。
因著地區人口老化,區內村屋拆遷,福德曾於二〇〇八年收生不足,被教育局迫令停辦,當時校長沈燕菊率領校友及師生集會遊行,爭取辦學,最後舊生會自資開辦小一,護校成功。
福德學校一直接受插班生、接納有學習困難的孩子,就算是被視為壞孩子的也不嫌棄。學校亦發展舞蹈推動演藝教育,以提升學生自信,學生在公開舞蹈賽上歷有佳績。
《福澤龍城》一書記錄了福德學校教師、校友為學校所作的貢獻,使該校能繼續培育孩子,讓他們接受天主教教育。(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