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會舉辦教育論壇

刊登日期
2015.05.01

(本報訊)耶穌會四月十一日舉辦「耶穌會教育論壇」,慶祝屬校香港華仁書院成立九十五周年及九龍華仁書院九十周年。多位講者指耶穌會與持分者一起從傳統汲取養分,培育青年去貢獻甚至改變社會。

論壇假香港華仁書院舉行,四百位參加者參包括兩書院舊生、教師及社會人士。論壇由耶穌會士、學者及社會領袖擔任主講嘉賓;多位來自不同社會崗位的舊生和耶穌會士等主持專題分享會。

兩書院校監、耶穌會周守仁神父席間對本報說,論壇匯集耶穌會教育不同持分者的經驗,見證該會在會士減少的年代促進不同持分者合作,以回應日益複雜的社會要求。

對於兩校建立了近百年的傳統,他說耶穌會在教育上延續傳統時不斷遇到挑戰,需要與持分者「運用新的方法,以靈活的心態教育青年」。他說教育工作不應只顧保存傳統,如兩華仁書院亦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回應現代需要。

主題講座環節上,講者之一、前摩根銀行董事總經理勞尼(C. Lowney)以「怎樣從十六世紀的耶穌會士身上啟迪出廿一世紀的社會領袖」為題,分析培育領袖的方法,他說須幫助青年建立穩固的價值觀,才能讓他們成為勇於向新事物開放、盡力貢獻社會的領袖。

前修士企業家:領袖須懂得自省

這位耶穌會前修士目前擔任美國最大醫療照護系統之一「天主教保健組織」董事會主席。勞尼說,依納爵靈修幫助人反省自己和辨別,好能作出人生抉擇:「這份成長首先是讓我們自由,保存內在的自由,才能向外開放,回歸到最重要的目標。」

他強調領袖要有判斷力與勇氣,也要在堅持中與夥伴溝通。「很多出色的學生受師生歡迎,但他們少有挫折或犯錯,故此沒有充分成長。」他說只訓練人免於犯錯的教育不利培育領袖,青年成長要靠穩固的內在價值,並以「三省吾身」的態度從錯誤中學習。他又稱,從事教育的修道人也要從與人相處的經驗中自省,明白天主如何臨在人群當中。

勞尼結合個人對耶穌會的研究,及他在商界的經驗,出版《栽培領袖》(Heroic Leadership)及《跟教宗方濟各學領導》(Pope Francis)。

另一主講嘉賓是負責全球耶穌會中小學教育事務的梅神父(Jose Mesa),他分享的主題為「耶穌會教育——活現中的傳統」。梅神父關注青少年教育事務,並先後於美國哈佛大學及哥倫比亞大學深造。取得博士學位後,他復周遊列國,在世界各地分享自己對道德教育的研究以及耶穌會教育心得。

後一位主講嘉賓是內地學者余三樂教授,他與會眾闡述利瑪竇與徐光啟的友誼,從而帶出耶穌會在中西文化交流所扮演的獨特角色。余教授對利瑪竇來華的歷史素有研究,除出版多本相關書籍外,更曾獲意大利總統頒發勛章,以表揚他對中意文化交流的貢獻。

呂大樂:青年要為社會作光

稍後的討論環節上,多位主講嘉賓與分享會講者交流經驗,分享會講者、九龍華仁書院舊生呂大樂說,學校透過教育幫助一眾青年蛻變,讓他們為社會作光,這比訓練他們成為精英更重要。「人們沒有心火,就不夠勇氣去改變社會。」他說華仁書院能提供空間幫助青年蛻變。

另一九龍華仁書院舊生、資深新聞工作者劉進圖說,他在傳媒工作中的操守與堅持來自華仁的培育。「朋友告訴我,我所受的苦能貢獻社會,初時使我百思不得其解。」早前受襲重傷入院的他說,這經驗讓他更能明白個人犧牲對社會的意義。

與會的華仁一家基金會董事會成員、香港華仁書院舊生陳兆倫對本報說,耶穌會神父及教師為學校營造開放自由的氣氛,故此學生願意自發服務學校。

另外,前教育局局長、港華舊生孫明揚分享耶穌會士與量子力學的關係。其他嘉賓包括香港教育學院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呂大樂教授、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雷鼎鳴教授、前兩華校監狄恆神父(Alfred Deignan)及瑪利曼中、小學校監許錦屏博士等。

論壇以勞尼的新書發布會作結。當日勞尼的《 跟教宗方濟各學領導》和《活出大人生》(Heroic Living)的中譯本,率先在港推出。

 

另一方面,兩間華仁書院舉辦一系列誌慶活動,包括步行籌款和聯歡晚宴等,分享教育理念。(鄧)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