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母院書院與中大合作

刊登日期
2014.03.28

(本報訊)位於九龍馬頭圍的聖母院書院本學年參與「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在課堂中加設手語雙語導師,支援聽障學生,讓他們享有平等的學習環境。

計劃由香港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主辦,得到利希慎基金撥款支持,自本學年開始,為期六年,每年於中一級收錄約六名來自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聽障生,中大提供言語治療師、手語雙語導師及聾人導師,與校內教師共同協作。

剛升讀中一的首六名聽障生,一直參與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的「賽馬會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升讀聖母院書院後繼續得到手語支援。

聖母院書院校長韓思騁指出,計劃宗旨與辦學團體無玷聖母獻主會的教育方針相近:讓學生實踐關愛,照顧鄰人需要。他表示,計劃剛推行半年,已得到健聽生家長的肯定。

韓思騁說,計劃除直接幫助聽障生外,健聽生從中亦認識到有特殊學習需要的人,實踐共融,對青少年的個人成長很有幫助。他期望,聽障生在較完善的學習環境下,將來能與其他人一同升讀大學。

聖母院書院於上學年已為中一至中五生提供手語班課外活動,以及相關講座,並在參與計劃前諮詢向全校教師意見。在各方支持下,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得以進行。

此外,校內教師與中大的手語翻譯導師合作,把教材整理成圖像或簡報,便利聽障學生學習;於中一生的常規課內提供手語課程,以及手語班課外活動;對於手語能力較高的學生,校方提供手語翻譯課程,目前共有四名學生接受培訓。

負責照顧聾健生的中一班主任趙麗虹說,她先學習簡單的手語和聽障生溝通,其他健聽生看到她的努力,會提升整體學生的學習氣氛。她期望計劃能幫助聽障生闢出一條出路,讓他們得到平等學習的機會。

學生陳芷瑩和譚嘉豪屬深度聽障,年幼時植入人工耳窩;陳芷瑩的人工耳窩較為理想,可聽到外界的聲音,相反譚嘉豪的聽力較弱,需要借助手語溝通。

現時陳芷瑩參與手語翻譯班,於早會時負責手語翻譯;她參與校際朗誦節比賽,甚至有時察覺到其他同學朗誦時有異,還主動示範正確技巧。副校長蕭寶珠說陳的表現令一些健聽生感到意外,「芷瑩有聽障,卻能在朗誦中取得理想成績,間接激勵健聽生更加用心學習」。

兩歲前已失去聽力的譚嘉豪說:「手語讓我掌握知識。」志願成為畫家的他表示,會努力達成夢想,證明聾人也能跨越障礙完成目標。

健聽生鄧琨澄表示,他欣賞聽障生的好學態度,亦因此受感染努力讀書和珍惜所有。他說,每個人都應享有平等的學習權利,聽障同學若需要時,他一定會施以援手。

改善香港聾人教育模式

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項目主任何智敏表示,全港共有九萬名聽障人士要靠手語溝通,但具專業資格的手語翻譯員卻很少,計劃除為學生提供手語學習環境外,並建立聾人手語文化。

何智敏過去六年在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為聽障生作手語翻譯,除她以外,亦有聾人導師協助,她說:「聾人導師明白聽障生的學習歷程,他們的臨在成為聽障生的榜樣。」(高)

 

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

香港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從二〇一三至一九年推行該計劃,除了一所主流中學實行手語雙語共融教育模式外,並研究聾健學生的語文及手語發展、聾生的口語發展;亦與兩所「衛星計劃」的伙伴學校合作,中心擔任顧問協助學校支援聾生學習,共同發展教材以優化教學及促進聾生學習。

二〇〇三年成立的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致力發展並推動有關手語語言學,以及聾人教育及聾人文化的跨學科研究;提升社會對聾人社群的關注,並促進聾人教育發展及聾人參與社會,改善健聽人士與聾人之間的溝通,以建立健聽人士與聾人共融的世界。

資料取自:中大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