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倫理中心教徒學者
(本報訊)香港教育學院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五月六日舉辦講座探討跨文明及宗教主題,德國圖賓根大學「全球倫理中心」駐任學者格布哈特博士(Guenther Gebhardt)指出,宗教既可被利用為暴力的藉口,同時也能成為推動和平的工具,他強調宗教信徒須透過認清自身歷史、身份與社會處境,學習與不同社群相處,也要藉著對話推動和平。
上述講座題為「跨文明與宗教的對話:和平與繁榮的條件」,天主教徒格布哈特指出,宗教有時會被用作社會或政治工具去施加暴力,以近年中東和非洲等地的衝突為例,主要源於當地歷史、社會意識和宗教身份互相影響,他表示宗教人士須正視文化,並與不同的人對話,才可杜絕暴力。
全球倫理中心由推廣全球倫理的天主教神學家史威德勒(Leonard Swidler)擔任主管;格布哈特同時擔任德國全球倫理基金會高級顧問及跨宗教對話項目總監。
談到宗教與暴力的關係,格布哈特指較常見的施暴者會假借宗教之名──在社會中,宗教或會被利用作「文化暴力」的元素,成為社會結構中的無形暴力,如用作壓抑婦女權利。他指在歷史上,宗教團體有時亦參與暴力,而它們在行使教義上或會主觀地詮釋真理而非追求真理。
他說中東人民有不少痛苦經驗來自西方國家,如十字軍東征和殖民,這些都是歷史包袱;而當宗教信徒過於強調維護宗教身份,擔心在社會變遷和競爭下失去身份,便容易與不同族群起衝突。
不過,他肯定宗教能夠成為和平的動力,因宗教長年以來提倡和平,許多宗教人物如聖方濟各阿西西更是推動和平的標記,宗教人士亦會深入社會推動公義;「近年聖艾智德團體等便促進和平交談,幫助非洲國家解決紛爭」。
他強調「國與國之間的和平需要宗教和睦」,宗教團體對此責無旁貸,「這過程不是要分辨不同,而是找相同之處」。
他認為「全球倫理」概念能夠連結更多正在世界各地推出不同項目促進和平的不同宗教和信念人士。
談到鼓勵人透過宗教推動和平,回應嘉賓、中文大學文學院副院長(研究)賴品超教授說,宗教團體應幫助人轉化以培養尊重別人的態度,不能流於理論式的宗教培育。
談到天主教對和平的參與,格布哈特席間對本報說,梵二大公會議帶來另一個轉捩點,他說梵二促使教會進一步參與社會,帶動了教會的和平工作。他強調宗教團體須在教育工作上著重和平幅度,為老師裝備倫理知識,以幫助青年學習對話。
另一方面,格布哈特五月七日在教院為教師主持培訓講座,探討培育兒童及青少年人格。他五月八日亦到訪天主教培聖中學,考察該校德育、公民與國民教育範疇的工作,該校為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的全球倫理計劃的夥伴學校。(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