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愛馬鞍山校長陳轉寧榮休
(本報特稿)明愛馬鞍山中學校長陳轉寧從事教育工作三十五年,本年八月三十一日榮休,她說:「我教學的目標是讓學生知道我很愛錫他們,期望他們感到自身的存在價值,並看到有明天。」
她認同明愛教育「有教無類」的精神,為社會中「最末後無靠、最卑微無助及最失落無救」的青少年提供教育,「教書不只教授課本知識,當學生改善行為問題,成績自然會好。」她的學生中不少家境清貧,父母雙職,要依靠祖父母照顧的情況,令她覺得更需要教育他們正確的價值觀,「在困難時盡力幫助他們走向康莊大道,藉著知識脫貧」。
陳轉寧曾入讀香港浸會學院傳理系,但她沒有選擇新聞行業,卻以教育為終身事業,因她深信,學生在中學階段得到良好的培育,足以為他們將來的發展及人生方向奠下基石。
一九八○年,她第一份教職是服務馬登基金沙田明愛職業先修學校,那時有長輩怕她未能應付非主流學校,「他的話反而激發我一定要堅持下去」。
在該校任教八年後,陳便轉到剛創校的明愛元朗陳震夏中學,九四年升任為副校長,二○○四年調派到青衣的明愛聖若瑟中學,○六年調任明愛馬鞍山中學至今。
營造良性競爭氛圍
陳轉寧在明愛馬鞍山中學的九年間,深深體會到信仰支持她的教育使命。
二○○六年,她調到附設寄宿部的明愛馬鞍山中學時,留意到不少學生因家庭困難衍生行為問題,或有特殊學習需要,更有誤交損友而誤入歧途;教師要處理學生遲到、打架、粗言穢語責罵教師等問題。
陳轉寧坦言在頭一年想過調職,但因人手問題,她擔上署理校長一職,至○八年升為校長,「當時壓力很大,幸好基督教信仰成為我繼續下去的動力。」
她在校園內營造良性競爭的氛圍,要求教師體察學生的需要,以讚賞及鼓勵學生的方式讓他們感到被愛,並加強與家長溝通。該校每年舉行四次頒獎禮,把嘉許狀及學生領獎的照片寄給家長,她說這方式修補了不少學生與家人的關係。
她又鼓勵學生面對群眾,全校逾一成學生在早會負責領禱、念經、唱聖詠等,學生亦經常在活動中擔任司儀。
她又推出「一人一活動」計劃,鼓勵學生參與課外活動,透過實現目標去建立自信心;現時該活動讓成績理想的學生可增至參與三項活動,「良性競爭下,學生愈來愈自發參與學校活動,校方亦樂於表揚學生的好人好事」。
她認為每個人的家庭背景不由自己選擇,但教育卻可以轉化生命成長,「當學生做得好,我會讚揚,當他們犯錯,我會給予機會,但也要承擔後果」。
明愛馬鞍山中學本學年中學文憑試的考生,逾九成表示選擇繼續升學,陳轉寧喜見學生由不愛學習,變成現時知道讀書的重要。
回顧過去,她說:「工作縱然辛苦,卻很快樂,學生得以改變不是我的力量,我只是祂的工具,藉著祈禱,祈求天父幫助學生成長。」(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