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地球保源行動

刊登日期
2014.05.23

(本報訊)近年香港的環保工作愈來愈重視「減碳」,「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地球保源行動」成立香港第一所以氣候變化為主題的博物館,並透過學校及社區教育等工作,鼓勵公眾在生活上減少碳排放,紓緩氣候暖化。

中文大學賽馬會地球保源行動總監楊詩詩上月對本報說,市民較以往更重視環保,亦關心氣候變暖和新資源等課題,他們透過「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和多項教育工作,幫助大眾認識氣候議題。

博物館自去年十二月中開幕至四月有逾七千人參觀,當中包括學生和不同團體,楊詩詩期望透過館中的故事和互動形式,鼓勵青年改變生活習慣,減少碳排放:「年輕一代易於接受新知識,若能夠讓他們掌握氣候變化問題的全貌,亦會願意改變生活習慣,事實上不少青年已學會減少廚餘……以及少用瓶裝水。」

「培育青年的關鍵,是把信息化繁為簡,照顧其興趣並切合青年的潮流,運用他們慣用的資訊渠道,例如我們正考慮透過手機程式宣傳環保信息。」她說,好些中大學者從事許多有關氣候與環保的學術研究,博物館可以成為學術與公眾教育之間的橋樑,深入淺出展示各科研成果,例如是可摺曲的太陽能收集板,若安裝在背包上,充電量可滿全手機全日需要。

上述行動於二○一二年推出,為期五年,獲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五千四百萬港元用作經費。

地球保源行動亦在社區推動教育及可持續發展工作,例如製作了《結伴減碳──地球保源教材套》,免費讓學校透過網頁下載,鼓勵青年為香港減少碳排放;相關教育活動亦能夠作為新高中的「其他學習經歷」;大型活動則包括環保教育展和「環境及氣候變化論壇系列」。

此外,該行動同工過去兩年便為三十多間中小學包括天主教學校及多間機構提供「碳審計」服務,幫助他們訂出減少碳排放的方案;預計下一輪會服務十五間學校。她說本學年的碳審計服務經已滿額,他們亦會繼續跟進曾參與的學校,也訓練學校自行做碳審計。

談到「碳審計」服務,地球保源行動計劃經理董偉豪對本報說,審計工作分兩部份,第一部份是派出三至四位同工到學校審計電力、煤氣和其他能源的使用情況,甚至把冷氣雪種和化學品揮發計算在內;第二部份是向學校提交報告,度身訂造減碳方案,並會透過早會跟學生分享報告的信息,鼓勵青年在生活上節約能源,這亦能夠幫助學校減少不必要的耗電和用水。

另一方面,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以故事形式展示氣候變化對人類日常生活的影響,董偉豪指出,展品帶出全球暖化對「三極」——南極、北極、珠穆朗瑪峰——冰層融化的影響,讓青年認清氣候問題已迫在眉睫。

 

氣候變化博物館

剖析暖化對全球影響

「很多人認為氣候變化跟自己無關,但展區對比全球自然暖化和人為因素等數據,足以反映人為對氣候變暖的影響。」董偉豪說:「我們造出中環等地區的城市氣候模型,模擬出海平面若繼續因暖化上升,足以浸沒大部份中環。而改變生活習慣才可以緩和有關問題。」

面積達八百平方米的博物館座落中大校園,分四展區,第一展區「極地廊」讓參觀者如置身中國極地探險破冰船「雪龍號」當中,並展出香港探險家李樂詩博士多年來在「三極」所搜集的資料和照片,以及環境、能源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多項創新研究,包括不少罕有標本,例如鯨魚脊骨和企鵝蛋等。

第二個展區「衞星遙感及環境監測廊」提供模擬地球及大氣衞星圖片,展示全球氣候變化和變暖問題成因。第三個展區「香港中文大學的創新研究」展區則介紹中大為回應氣候變化,在環境科學、能源科技等廣大範疇進行的研究和成果。最後一個展區「香港賽馬會環保天地」展出多件用廢舊馬蹄鐵製造的藝術品等。(明)

 

地球保源行動網頁
www.gaia.cuhk.edu.hk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