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訓練計劃畢業典禮
(本報訊)兩間天主教學校的學生分別獲頒「中學生天文訓練計劃」金獎,以表揚他們在觀測天體與天文現象方面的出色學習表現。
香港太空館、中文大學物理系及香港天文學會合辦中學生天文訓練計劃,致力培訓新一代的本地學界天文領袖,獲近四十間中學、七十人參與。
主辦單位於五月十七日假香港太空館舉行畢業典禮,同時為五月二十二日出現「火星衝日」的天文現象揭開序幕。五位學員獲頒金獎中,包括聖母玫瑰書院的莊涴婷及瑪利諾修院學校(中學部)的梅絡晴。
聖母玫瑰書院中四生莊涴婷五月二十七日對本報說,該計劃豐富了她的物理知識,她又期望跟同學分享所學的觀星及天文知識。
莊涴婷在訓練中學習裝組天文望遠鏡,觀測夏季星座如「牛朗織女」等。她在學校擔當該校天文學會副會長,不時跟會員組裝天文望遠鏡觀星,她希望把觀星經驗帶給同學。談到觀星心得,她說:「月亮愈暗,觀星愈容易。」
瑪利諾修院學校(中學部)中四生梅絡晴五月三十日說,該課程讓他們接受專業指導及運用少見的器材,也裝備了新觀星技巧與故事: 「運用天文望遠鏡時,對焦用綠燈, 整理鏡身可用紅輔照明。」她又指完成該課程後能認出更多星座。
上述訓練計劃的主要對象為中四或以上的全日制中學生,招生時段為每年九月至十月。
訓練過程兼顧理論與實踐, 在理論方面,學習內容涵蓋一般天文現象、曆法、計算望遠鏡性能, 以及分析和預測恆星的光譜等,務求令學員充分地掌握基礎天文學知識;在實習方面,該計劃著重於訓練學員使用天文儀器,包括雙筒望遠鏡和赤道儀等天文望遠鏡。學員須在二十分鐘內完成赤道儀的組裝,亦包括觀察北極星、安裝望遠鏡、平衡經緯重量以及對齊主鏡和尋星鏡。
考核方面,考官會嚴格檢查安裝的次序是否正確,而且會就赤道儀的準確程度和安全評分。此外,中天訓學員須參與太空館內舉辦的工作坊,講解四季星空,令學員可近距離觀看系內行星的細節、學習常用的深空天體列表、不同類型的天文攝影(例如銀河、月球上的隕石坑和深空天體等)、中國古天文三桓四象廿八宿、天干地支、八卦等。
學員完成課程後參與肄業營及考試,通過考核的學員能獲得由上述主辦單位認證的畢業證書,以及中文大學理學院頒發資優計劃的兩個學分。(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