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十七人的旅程.

刊登日期
2016.09.16
作者
尹穎彤

波蘭世青節結束 ,瑪利諾修院學校(中學部)一批學生參加了這次青年聚會,返港後撰文分享經歷

——編者

 

一行十七人,到底是一段怎麼樣的旅程? 

閉目靜思,當天在遠赴波蘭世青的報名表格上,我寫的是這樣的一行字—— 

你期望在這次的旅程得到甚麼? 

感受天主的慈悲和憐憫。

然而,現在回想,我所收穫的,並不止這些。

初抵埗波蘭,我們並沒有馬上前往會場克拉科夫,而是在一個小市鎮逗留了數天。住進當地的家庭,感覺和香港很不一樣。不一樣的早飯, 不一樣的夜空。出發前一直為不能習慣波蘭的食物而憂心,寄宿家庭裡的女主人,卻在我們的第一頓早飯已盡顯好客之道,滿桌子食物。入夜以後的波蘭,不見高廈的五光十色,卻不乏夜幕的星光熠熠,給我們一解思家之情—— 大概,這就是天主為我們而作的安排:當我們仍為種種瑣事、無從習慣的文化、抑或難以溝通的語言而困惑,似乎各類事前的準備計劃趕不上臨時的變化,其實天主自有祂的安排,而且總讓我們看到祂的慈悲和憐憫。

這是旅程中最教我感恩之處。

旅程漸進高潮,開幕禮那天,終於讓我們見識期待已久的「大場面」。世青主題曲已成為每次活動時耳熟能詳的歌曲,內容正是世青的主題——「憐憫人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憐憫」。然而,真正讓我悟得箇中意義的,並不是倒背如流的歌詞,而是會場裡接觸到的人和事。守夜那天,有位從巴西來的青年請纓給我們趕走地毯上的昆蟲;在活動完結回程時,鎮上的市民給我們澆水降溫。

今天的世界進步,快得不能想像,人們的生活愈來愈舒適。我們只顧方便自己,對自己慈悲,卻似乎漸漸遺忘要多寬恕別人,對待身邊的人仁慈。上述的那些人實實在在是「憐憫人的人」。我認為並不單要感謝他們,得到啟發後,就應嘗試以自己的經歷啟發其他人, 把真福八端「憐憫」的真正意義以行動感染別人。我們能主動幫助一個在街上遇到,毫不認識的陌路人嗎?會否不只為自己或朋友著想,也多為不喜歡的人設想?甚至像教宗方濟各在守夜禮所說的:別被電子屏幕局限自己對世界每一個角落的關心,把世界的和平囊括在每次的祈禱之中。

這些是我在旅程中所學習到,並要日後時刻提醒自己實踐的。

雖說我們每段行程也是平安度過,當中卻不是完全無風無浪。記得其中一次活動的前一天, 法國巴黎傳來一位神父遭受恐怖襲擊的消息,這確是帶給我們一點擔憂。其實,回想起來,情況好比我們在生活裡遇到或大或小的挫折,不論是學業上的難關,還是與家人朋輩相處的煩惱,不免讓我們亂了陣腳。然而,經過這段在克拉科夫的日子,體會到天主總陪伴我們解決危難,最後我們還是安然無恙完成全部活動,這才理解到只要滿懷信德,並沒甚麼需要懼怕。這為我而言, 是這次經歷中特別重要的一個課程:相信天主為我們所作的安排,並嘗試跨越險阻,離開我們常說的Comfort Zone

這是旅程以後還要繼續持守的一個人生目標—— 鞏固自己的信德。

最後,到底是甚麼讓世界各地的青年聚首、以「摩肩接踵」來形容也絕不為過的世界青年日?大概每位經歷過的青年們也有自己的答案。或許是願意藉此親近天主,也可能是盼望以此豐富人生,甚至兩者兼備。至於這個一行十七人當中的我,感謝天主和我的十六個同伴,已經達致最初的期望:感受天主的慈悲和憐憫。現在,更大的希望便是把這份慈悲和憐憫與身邊的每一位分享。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