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振強 新民 兩校蒙古朝聖團

刊登日期
2016.10.14

前言:余振強紀念中學及新民書院師生於剛過去的七月十九至廿五日舉辦蒙古國朝聖交流團。梁幹潮神父為首位遠赴蒙古華人慈幼會傳教士, 已於蒙古國服務十年,除福傳外,亦協助當地遊牧民族適應城市化的社會變遷,交流團參加者除到訪梁神父負責的聖堂外, 亦參觀了達爾汗鮑思高青年中心,與當地青年交流,以及參與當地的體育節,並堂區進行清潔活動。余振強紀念中學參加學生為本報撰文,分享這次交流經驗: 

 

感受貧富懸殊與宗教熱誠 ■ 王子進

經過這次旅程,我感受到兩件事,第一是貧富懸殊。在香港,我們想要的東西很容易獲得,例如手機壞了可以去買一部一樣甚至更好的手機。可是在我進行義工服務的地方達爾汗資源短缺,當地人的生活不太富裕,行人路都有點殘破。不過他們比我們更珍惜自己的物品。例如我們的手機屏幕破裂了,我們大多數會買一部新的。但他們會選擇修理它而不買一部新的。而且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一個女孩子因為她的巧克力碎了而哭。令我感受到當地人十分珍惜自己的物品,並反思我們不重視自己的物品。

第二是對宗教的熱誠。在香港,很多人為自己的學業、事業、夢想打拚,不太重視自己的信仰,甚至沒有信仰。但我看見在達爾汗和烏蘭巴托生活的人跟我們有很大的分別。首先在達爾汗,那裏的小朋友每天下午七時都準時參與彌撒,加上他們都十分專心,那一種氣氛令我也不敢放鬆。還有他們唱歌時都是清唱,不過他們都十分投入,所以唱得十分動聽。其次,在烏蘭巴托,當地人大多數的信仰是佛教。導遊說一些出家做和尚的人每天八時至十一時都在念經。這令我想要香港人鮮少將時間留給自己的信仰,即使是教友也是一樣。 


 

知足常樂的蒙古人 ■ 容納德

在老師告訴我即將舉辦天主教義工服務團前往蒙古國時,對於喜歡旅遊的我,當然不加思索並爽快地答應了參加,可是當我回到家中再作考慮時,卻感到了一絲的緊張和憂慮。

蒙古國——曾經是歷史中的主角,現在卻淡出了世界的舞台,都令我產生不少疑問:當地人會不會因為民族原因而仍然仇視漢人?又或者我作為南方人能不能適應當地的天氣,以上的問題都令我感到憂慮。然而當我抵達了位於達爾汗的鮑思高中心時,我發覺我之前所想的問題, 全是杞人憂天。當地人以自製的乳酪和麪包熱情地招待我們這些從遠方來的朋友,完全展現出他們遊牧民族爽朗豁達的性格。

除了感受到蒙古人的熱情,我還感受到了他們對天主的虔誠,比起我們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在香港大多數教友只會一週參加一次彌撒, 而在蒙古,人們更是每天都會參加彌撒。另外,蒙古人樸素的生活習慣亦令我感到佩服,在香港很多人即使擁有大量的物質仍然不感到知足, 而住在蒙古包中的蒙古人即使知道自己缺衣少食但仍然知足常樂。


 

彌撒中美妙的歌聲 ■ 黃德揚

我參與了當地的彌撒,雖然我不懂他們的語言,但形式和內容基本與香港或其他教區的彌撒無異,分別在於參與彌撒的人,我感受到在那裡的聖堂是特別容易令人靜下來和令人放鬆,參加彌撒的離不開我們的蒙古兄弟姊妹,雖然日間見到他們非常非常活躍,但見到他們進入聖堂後即非常投入,在高唱聖詠時,他們只要有人帶頭一個音,其他人便會主動地跟唱而且他們美妙的歌聲是清唱的,聲音穿破耳朵,進駐我的內心,這種歌聲亦是無可取代的,在香港我絕對難以聽見這種既美亦妙的歌聲。而且我在想這裡的人也應該能在彌撒中擔任任何角色,因為在其中一日的彌撒中平時做輔祭的女孩不能出席,我那個拍檔便補上位置去了,而且在聖堂內,他們都是常客,因此我認為他們每一個都能隨時替補任何位置。在蒙古的彌撒真的真的讓我體會更多。


 

傳教士服務青年 以生命影響生命 ■ 葉錦誠

數天的蒙古天主教義工之旅,我有很大的感觸,期間我學會了不少道理,反思了自己不足之處,更能明白主愛身邊每一個人。我心目中的蒙古是一片草原,百里之外才有數處炊煙,可是抵埗後才發現蒙古跟我想像截然不同。令我更加意想不到就是當地兒童和青年那份熱情,每個人都寬厚待人和毫不計較,我覺得香港兒童也要向他們學習,少用電子產品,多外出走走,看看這個世界的美好,關心身邊每一個人,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

慈幼會在蒙古傳播福音,令鮑思高神父關愛青年的精神發揚。我明白了「身教」是最重要的,你的言行舉止,待人處事足以影響了別人, 神父正正就是在用生命影響生命,成為達爾汗兒童和青少年仿傚榜樣, 同時令我和交流的同學也更加積極參與活動。慈幼會神父把天主的大愛傳播,令我非常感動,我從神父,達爾汗青少年身上學到無私奉獻,毫不計較利益,幫助弱小的精神。幾天的交流,我見到了達爾汗青少年的真純,沒有電腦也一樣過得開心,每天去鮑思高中心相聚,參加活動, 分享喜悅,這才叫真正快樂,而不是「打爆機」霎時的快感,放下你的手機電腦,多出去看看世界,你才能體會更多。 


余振強紀念中學供稿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