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課程 傳承南區舞火龍活動 明愛莊月明中學推動文化教育
(本報特稿)南區以中秋舞火龍馳名香港,而明愛莊月明中學原來有家長是當區紮作火龍的傳承人,有些學生更有參與舞火龍的經驗。為配合教育局於年初推出的更新中學課程建議,主張加強中華文化教育,明愛莊月明中學因便在今年中秋節大搞火龍活動,在慶祝之餘,落實社區及文化教育。
中秋前著手準備
暑假期間,紮作火龍班已經開始;由學生吳嘉豪主導,帶領十多位不同年級的男女同學一起紮作。活動亦請得吳同學的父親兼紮作火龍這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作為顧問。紮作班以竹藝為主題,透過分割和扭動竹枝, 可以製作出不同的工藝品,而火龍頭的製成,就是這傳統工藝的體現。十多位同學在多次的學習中削竹堆草,在八月底完成了火龍的製作。
吳嘉豪除了在家學曉認識火龍紮作,也跟他自小習武的大師兄、同校的同級同學趙敬賢一起在舞火龍的活動中成長;對於龍珠的揮舞、龍繩的牽引、龍身的舞動,他們都非常熟悉。於是, 在九月內,他們又召集了另外近十位同學,嘗試舞龍動作;龍頭向四面行禮,龍身上下起伏,一時翻動前進,一時駐足蟠捲,變化多端,靈動生姿。
吳、趙兩同學曾建議在龍身上插上燃點了的香枝,有如真實的巡遊情況在中秋日舞動一番; 但基於校內生火的限制,故他們別出心裁,想到了用小燈泡來代替;結果,在中秋節的當日,在鑼鼓聲中學校活現了一條夜光火龍。當日學校也安排了展板和錄像介紹火龍文化,又擺設了中英文的攤位遊戲,讓同學明白當中的意義。
校內推動 與同學分享
原來明愛莊月明中學的火龍曾被邀請加入今年中秋夜在區內的舞火龍盛會中,學校考慮到學生的安全問題而婉拒了。學校認為,是次活動,已從多角度發揮了教育的功能,而且有其傳承上的創意和獨特性,參與盛會與否,已不再重要。竹藝、舞龍、鑼鼓, 包含了動與靜的傳統技藝,舞火龍是區內村落的傳統習俗,而火龍入村路過所有房舍, 更是消災祈福、鄰里關懷的傳統美德。吳、趙兩同學在傳統中成長, 也將傳統在校內活化、推廣;是次活動,他倆在學校環境的局限下加入了閃亮的新意,是在傳統中更進一步的成長,也成就了他們就讀學校的文化和社區教育。
明愛莊月明中學提供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