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愛胡振中中學科技教育 培訓學生成為「數碼創客」

刊登日期
2018.04.27

(本報訊) 明愛胡振中中學推動S T E A M的科技教育,培訓學生成為Digital M a k e r「數碼創客」,運用資訊科技科作核心,結集多個科目如綜合科學科、物理科、化學科、數學科及視覺藝術科等,透過跨學科活動強化學生的綜合和應用能力,讓學生了解各個科目的發展與資訊科技的關聯。 

該校剛於三月廿一日獲P C M 電腦廣場雜誌頒發香港I.T.至專大獎二○一七的「最佳拓展傳統教育案例」, 獎項肯定學校對推動STEAM教育的努力,校方期望以Digital Maker的方向, 推動STEAM教育,切合學生的學習模式,並且能夠配合香港發展創新科技的長遠目標。

明愛胡振中中學於兩年前開展「地球能源S T E M起來」計劃,於電腦及資訊科技科中設計具校本特色的課程,並加強與其他科目,如科學、科技及數學等聯繫, 在課程中加入Arduino微處理器部份,教授學生編寫電腦程式,製作與能源有關的控制裝置,推廣節約能源概念及提倡新能源的使用。

試行運作一年後, 嘗試選擇使用一個載有較完整計算機系統的樹莓派(Raspberry Pi)微型電腦作為Digital Maker的學習工具。

跨學科統整課程

另一方面, 該校在推廣STEAM教育以進行跨學科統整課程方面,由各科教師議定特定題目,從中找出相關學習概念,再依照議題中不同的知識範疇,分配於不同學科的課堂上教授,教學過程中強調各科的連結性, 避免把知識重複教授。

校方舉例指出, 在初中級數學科教授平面密鋪(Tessellation)的製作活動能將不同科目連繫起來,包括在數學課堂教授相關理論;在資訊科技課堂教授使用Processing或Scratch,編寫電腦程式,設計及繪製密鋪平面的圖案;在視覺藝術課堂引入有關生活上如建築、科學、生物等領域的例子, 或運用旋轉、平移和反射的原理延續繪製活動。

設立STEAM研習小組

學校為照顧不同學生需要設有專題研習小組,為對STEAM專題有濃厚興趣的學生提供教育,及進行深度學習。

整個計劃中校方以資訊科技科為核心,配合樹莓派的使用,以Digital Maker方式作規劃,推動STEAM教育。整體而言,是次計劃有正面的教學成效,學生對相關的活動感興趣,令學生更主動學習。(教)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