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國歷史科修訂 刪基督宗教史惹關注

刊登日期
2018.05.25

 

(本報特稿)最近初中中國歷史科的發展引起關注—— 課程發展議會亦透過專責委員會檢討初中中國歷史課程,並已分兩階段諮詢公眾。

目前中學可選擇於初中中史「宗教概說」範疇教授宗教歷史, 包括基督宗教在中國的傳播概況。上述諮詢首份文稿建議設「基督教再度來華與明代科技的成就及影響」選項。

然而到了第二份文稿則刪去有關明代傳教史的內容。

有教育工作者對刪去宗教史內容感可惜,因為其中聯繫到豐富的文化與藝術歷史,也帶出本地宗教辦學團體的背景。

現行課程

初中中史科課程把基督宗教在中國傳播的概況,安排在課題二的「宗教概說」內,建議於中學三年級教授,提供五節讓學生認識中國祭天祀祖的傳統,以及認識基督教(整個基督宗教)、佛教、道教、回教各個宗教在中國傳播的概況, 並可配合公民教育及品德教育。

建議改動

專責委員會於二○一六年首份諮詢稿建議,中二中史課程大綱的明朝歷史部份,可設「基督教再度來華與明代科技的成就及影響」選項供教師選教,惟二○一七年的第二階段諮詢稿中則再沒有相關選項,有關宗教史的內容,則只有秦漢時期的佛教傳入與道教形成。

基督宗教來華

不少學校以至教科書概述景教傳教士唐代來華至近代發展的歷史,至於明代的傳教史中,耶穌會利瑪竇神父(Matteo Ricci,1552- 1610)等經澳門進入中國內地後, 傳入西方科學,也把中國經典帶到西方,並引領徐光啟等士大夫皈依公教;來自英國的基督教馬禮遜牧師(Robert Morrison,1782- 1834)同樣經澳門進入中國,翻譯並出版中文聖經,也向華人傳教。

中史老師怎樣看? 

恩主教書院中史科老師黃家樑對刪除基督教再度來華選項感可惜,他指中外交流史能擴闊學生視野;當學校具備宗教背景,能以校園內的宗教氣氛去喚起學生興趣。

黃家樑指利瑪竇帶入西方的知識與科技,對中國歷史亦見重要, 因此有意見希望課程更重視文化與宗教史。

宗教教育工作者怎樣? 

明愛宗教及靈性生活教育事務組主任陳乃國博士認為,基督宗教在香港扮演重要角色,傳教史能喚起本地學生的興趣。

陳乃國說,香港學校具備優勢去教授基督宗教明代來華歷史,因為澳門有馬禮遜墓園及與利瑪竇相關的建築,方便學生實地考察。他指課程重視治亂興衰的同時, 也可回應學生對宗教與文化的興趣。(鄧)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