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愛樂恩學校創校一年 群育學校幫助弱勢青年
(本報訊)新成立的明愛樂恩學校專門服務弱勢的女青年,透過校園及寄宿的生活,培育青年「常懷喜樂感恩,力行敬主愛人」,以重返原校和家庭。
這所群育學校於二○一七年九月創立, 供十二至十八歲、因在學校或家庭面臨適應困難,而暫時不適宜在普通中學就讀的女生入讀。學校把建立人際關係、個人健康和解難技巧等融入於主題學習中。
學校開設中一至中六課程,與校內提供住宿訓練服務的院舍「明愛樂恩中心」(由社會福利署資助),合力照顧學生成長。學校可容納學生一百一十一名學生,其中包括八十四個住宿生位,餘下為日校生位。
校舍位於觀塘彩興路,樓高五層,設有設計與科技工場、社工面談室和家政室等; 高中開設旅遊與款待、健康管理與社會關懷及應用學習作選修科目。
群育學校協助女童 面對家庭或學校適應困難
樂恩學校首屆畢業生鄧家敏早前對本報說,群育學校會根據學生的能力,循序漸進地給予培育,幫助她們更易適應課程;十二人的小班教學亦讓教師更容易照顧學生。
鄧家敏表示加入群育學校前,寧願對著電腦,甚少與家人溝通,令彼此關係較差;入讀該校後當遇上與家人吵架,教師及社工會提供解決建議,「當我有情緒問題或困難的時候,都可以與老師商討,因為老師就像我們的朋友一樣,會給予我們意見」。
有次鄧家敏跟媽媽吵架,兩人半年沒有交談,後來經老師和社工介入後,她主動致電給媽媽,鄧說:「我們經過這次溝通後, 關係愈來愈好,多了機會溝通。」
設立短期適應課程 協助青年回歸原校
與此同時,樂恩學校為困難較輕或未能長期轉讀群育學校的學生提供「短期適應課程」,讓她們完成三個月至一個學年的課程後,當改善行為後便可以返回原校就讀。
中四學生余金汶昔日在主流中學上學時,因英文授課而感到非常吃力,跟不上進度便想放棄,導致四年的中學時光留了兩級,於是,她中三入讀樂恩中學的短期適應課程。
剛開始的時候,樂恩學校的中三級只有她一個學生,令她度過一段短時間的「一對一」上課模式,她說教師上課時只會關注她一人,因此更能遷就她的進度:「在這裡讀書,不會再像主流學校般大壓力。」
安排課外活動 學生發展才藝
為了培養學生在各方面的發展,樂恩學校為學生安排課外活動,例如歌唱比賽、手工班、結他班、化妝班和護膚班等,培養學生的興趣與才藝。
該校校長張錦怡對本報說:「很多學生喜歡參加體育活動。」故此,校方今年特聘兩位體育教師,以提供更多體育活動給學生,「同學在課後,可在校內和校外參加長跑、籃球、羽毛球、中國舞和爵士舞等活動」。
學校亦與學生一起為圖書館添置新書目,張錦怡說:「新學年圖書館開館的時候,同學都湧至圖書館借閱自己所選購的圖書。」
此外,該校設有文創空間「藝廊」, 展示學生的藝術作品。余金汶參加藝術小組和籃球組,每週放學後都會留在學校參與活動。而於剛過去的暑假,她亦在瓷畫班製作了兩隻瓷碟。張錦怡表示於明年三月學校的開放日中,作品會於藝廊展示,向參觀者展示才藝。
設院舍服務 宿生學習自律
「媽媽都會處理所有家務,但在家舍, 我們每天都要自行清理房間。」宿生余金汶說,學生可以學習生活技能,獨立自主;家舍亦設有半自治和自治模式家舍,為學生提供訓練,以準備回家。
學校社工陳文婷對本報說:「同學在家舍長時間的自處令他們重拾了不少興趣。我還記得余金汶第一個月在樂恩時,跟我說借了人生第一本書的情境。」
余金汶表示以往不愛閱讀,但家舍自處時間多,所以她現在除了會到圖書館外,更會到書局買書到家舍閱讀。
鄧家敏說,她在家舍培養不少興趣外, 更學會安排時間,現在雖已離開家舍,但不會再像以往般沉迷手機和電腦,重視與家人的關係。
而她們都認為,雖然因著入住家舍而少了跟家人之間相處,但正因為此,更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刻。
入讀群育學校的學生,須經中央學位統籌課程,由社工和校方作轉介,再交由教育局及社會福利署評估。樂恩學校至本年十月中取錄了約六十位學生。(吳)
•明愛樂恩學校
•http://www.cmts.e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