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愛胡振中中學種族多元 培養學生體驗共融 推動和平

刊登日期
2018.12.07

 

(本報特稿)明愛胡振中中學近年推動具多元文化特色的學習經歷活動,讓校內為照顧來自不同國籍的學生一同在校內學習與成長。

該校學生來自十多個地方,如菲律賓、巴基斯坦、澳洲、英國、印度等,非華語生佔全校學生四成。為培養不同國籍和宗教的學生能和平共處,學校過去三年以「建構多元共融文化的學習園地」為目標,本學年起則以「持續校園多元共融文化學習的特色」為未來三年的發展方向。

學校早前獲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邀請,於九月二十一日國際和平日舉辦「攜手為和平:人人享有尊重、安全和尊嚴」活動,宣揚和平及彼此尊重的信息。

活動由學生會幹事籌備,校內「德育及公民教育委員會」教師協助,於當日舉辦多項以和平為主題的活動,如早會設分享環節、撰寫心意卡、裝置藝術、現場拍照攤位及音樂會等。

配合國際和平日 舉辦連串活動

有份籌備活動的學生會副主席甘俊豪說: 「學校有來自不同國家的同學,希望在校內推動和平信息,讓同學可以融洽生活和互相尊重」。另一學生會副主席、巴基斯坦裔的Harris 於香港出生及成長,他認為校內的多元文化有助建設種族共融,「可以學習他們獨有的文化,對於一些特別的風俗習慣,亦可解答了不少疑問,令同學相處更融洽」。

協辦活動的教師丁加巍認為,活動有助學生擴闊視野,深化個人對和平的理解。其中在「和平祝願」心意卡,學生在心意卡記下心聲後,會由學生會代轉有關同學;「和平有我」拍照攤位,則讓學生拍下承諾推動和平的照片,再上載社交媒體,向外發放和平信息。

當日的「歌唱和平」音樂會上,師生合唱多首中英雙語歌曲如《Heal the world》、《Amani》等,其中《Amani》一曲,歌曲帶出戰爭的殘酷及對和平的渴望;部份歌詞來自非洲的斯瓦希里語,獻唱的教師特意向來自非洲的學生查詢箇中意思,而歌詞中「Nakupenda」就是愛。

培育學生國際視野 中英雙語並重教學

該校校長陳新亨說,學生來自不同國家和文化,學校在「學與教」方面須作調適,過去三年校方均以培育學生國際視野作為關注事項,他期望藉此「協助師生在多元文化中擴闊眼界,增加學生的不同學習經歷」。

陳新亨說,學校並非以英語教學為主要教授語言,為全面照顧非華語生的學習需要,全校教師已通過教育局的非英文科以英語教授資格,大部份教師在課堂採用雙語教學。

教師江少梅指出,學校籌備國際和平日的活動,既回應校方的關注目標,亦「讓學生多了解本地及國際間的狀況」。(游)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