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愛推動環保生活 德望德雅兩校辦工作坊
(本報特稿)如何將「人」的環保意識轉化為價值及具體行動, 是長遠改善環境的關鍵。即使「環保」一詞近世代愈趨流行,但本港污染問題沒有多大改善,有報導指出,本港空氣質素出現倒退,二氧化碳連續十九年不達世衛標準;城市垃圾直至二○一五年,達到每年三千七百萬噸,是近五年來的最高峰。
香港明愛家庭服務於六月至十二月,在二十間中學及五間綜合家庭服務中心,舉辦《ICBC環保繽Fun系列》活動,活動得到中國工銀亞洲贊助,參與家庭及學生人數逾一千人,透過活動讓學生及家庭,體驗及反思環保的意義及重要性,增強「人」與「環境」之間的連結,彼此建立更和諧關係。
因應中學生愛玩及喜歡小手作的特質,明愛社工舉辦不同類型的DIY手作工作坊,其中德望學校及德雅中學的聯校工作坊,學生藉著學習製作天然大豆蠟燭、天然精油及乾花,明白到一些化學原理及所使用的材料,並理解部份商業用品製作過程中,對環境造成怎樣的破壞,例如大豆蠟燭燃燒不會有黑煙,較一般石蠟燭環保,學懂「替代使用」(Replace)的概念,以及嘗試減少過度消費(Reduce), 將環保概念確切實踐於生活當中。
「環保」不純粹是意識或口號,它背後更蘊含著對「環境」的尊重,對關係的重視。聖母書院學生表示,透過參與「都市綠洲」園藝活動,讓她們有機會學習如何建立良好的生活態度及習慣,懂得欣賞、珍惜、感恩,並重新找回與大自然的連繫,在繁重的學業中暫時得到放鬆,紓緩壓力;沙田綜合家庭服務中心的「沙田夏日環保家家Fun」活動,參與家庭透過親子製作環保手工,向家人表達心意,促進家庭關係,學懂尊重家人,尊重大自然;此外,東頭綜合家庭服務中心的「創作玩具體驗」工作坊, 參與家庭利用舊物資及廢物製作再生玩具,體會如何實踐「減廢及重用」(Reduce, Reuse)概念之餘, 亦從中促進親子關係。
雖然系列活動已完結,但相信「環保的種子」已在不同學校及社區家庭之中發芽生長,期望這些「種子」繼續成長,讓環保融入大家生活之中,每個人都愛護環境, 能夠與他人及「環境」建立和諧關係。
• 明愛牛頭角學校社會工作服務(家庭服務)提供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