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培聖中學中五生 影片紀錄天水圍發展獲冠
(本報訊)天主教培聖中學中五級歷史組學生,製作影片「圍城前後,天水圍的前世今生」,於校際香港歷史文化專題研習比賽獲得冠軍。
比賽由香港歷史博物館與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合辦, 以「區區不一:市鎮與地區發展的歷史偵察」為題,透過考察及研究,提高學生對香港的歷史發展及其獨特文化遺產的興趣和認識,培養學生體驗探究歷史的樂趣。
該校的中五生林軾然、梁嘉浩、鄧浩賢、鄧嘉升以及胡樂瑤製作的影片中,在「高級組(多媒體製作)」贏得全港冠軍,影片亦剪輯成五分鐘簡短版,於「賽馬會樹仁社區建設計劃—— 人生由我創短片製作活動」獲得優異獎。團隊已於去年十月底出席假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行的頒獎典禮。以下是學生的感想:
我們這次的歷史考察研究題目是「圍城前後── 天水圍的前世今生」,研究天水圍歷史的目的是因為我們天主教培聖中學位於天水圍,同學也在這個地方土生土長,對於這個地方較熟悉。
天水圍的命名來源,是由於這裡原本是圍村,隨著八十年代的新市鎮計劃的發展,天水圍逐漸發生改變,同時亦因城市規劃的局限,被外界標籤為「悲情城市」,因此居住在天水圍的我們,希望藉此報告打破外界對天水圍的刻板印象,同時,令更多人認識天水圍這個地方。
我們這次製作的歷史考察圍繞天水圍的發展經過,入住後情況、交通、社區印象這四個主題作研究。為了加強歷史感,是次研究以紀錄片形式, 從八十年代到現在,介紹天水圍的歷史,考察天水圍時代的變遷,以豐富影片內容。
是次歷史考察主要採用三種的研究方法, 搜集二手資料,實地考察及深度訪談。我們先翻查文獻資料,搜集二手資料包括:報章報導、地圖、書籍及互聯網資料,了解當初天水圍發展的歷史,觀察到不同持份者手中取得有關天水圍早期發展的觀點及看法。研究中我們有幸邀請天水圍民生關注組組員、議員、社區幹事及多位見證天水圍人事變遷的資深老師為我們帶來大量的訪談資料,解構天水圍的前世今生。
當中最特別的是,我們學校的老師於天水圍居住多年, 可以說是見證了天水圍的人事變遷,而從老師的說話中,一邊聆聽他們的口述歷史,感覺就像天水圍的發展瞬間展露在眼前。同時,從關注天水圍發展的一眾人口中,我們亦可以知道天水圍一直以來居民所關心的生活所需。
我們衷心感謝各位組員的努力、配合,使短片能夠順利完成。相信是次的經驗對我們的將來學習更有用處。同時, 亦希望是次影片, 讓更多人增加對天水圍的了解和對社區改觀。
我們亦在此感謝一眾受訪單位為我們提供寶貴的資料, 感謝中華文化促進中心及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辦是次活動,讓我們可以有機會以多媒體形式進行考察,希望將來有機會再次參與,為本地歷史研究盡綿力。(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