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華中學成立信仰團體 鼓勵學生認識信仰辨是非

刊登日期
2019.03.01

 

(本報訊)天主教伍華中學於本學年新成立校內團體「信仰學是學非學院」,以生動有趣且不失莊重的方式, 在早會上向全校師生解說一些學生經常有疑問或感興趣的宗教冷知識與問題。

為響應教區今年延續「青年年」,信仰學是學非學院不但讓學生接觸福音,也能參與傳福音。學院以輕鬆有趣但莊重的演講及表演形式,透過兩位學生莊諧並重的對話,在早會上介紹信仰冷知識,每次約五分鐘; 九月至十二月的四個題目分別是「耶穌的姓氏?」、「神是全能嗎?」、「『信』是甚麼?」、「三個『聖誕』相關的英文字:Merry , Christmas , Holiday」。

該校倫理及宗教教育科科主任廖偉強老師指出,該學院藉此呈現校訓「慎思明辨」及辦學理念;他們取名「學院」而非「學會」,是希望學生感受到這並非一般的學會,學生成員不單一同學習,還會肩負向全校學生傳福音的使命。

信仰學是學非學院口號是「信仰, 學是學非,明辨是非」,與伍華中學校訓「慎思明辨」相似,以鼓勵學生對所有事物都要有明確的認知,謹慎思考, 明辨是非,做出正確的決定或合乎道德的行為,故此青年都要對天主教信仰有一定認識,才能以信仰角度去思考。

負起傳福音使命 鼓勵同學慎思明辨

學院希望以創意的方式去吸引學生注意力,故此模仿電視節目《學是學非》的手勢,再加入創新的手勢,讓學生耳目一新,並感到宗教信仰不單止是天上的事,也是地上的事,絕不離地。

學生帶領祈禱與表演

學院的學生在表演中負責四個崗位,分別是(一)導演組、(二)司儀組、(三)動作組、(四)橫額組手持著「學院」名稱的橫額及其他大型卡牌,讓遠處的同學也能清楚看見,而學生不經不覺牢記著表演信息,也欣賞這種特別的演繹方法。每次完結後,師生都期待下一次吸收新的信仰知識。

對於克服過程中的困難,學院師生希望避免破壞傳統,故此演出時需要幽默,但不失莊重;由於以單向方式向學生及老師宣講,欠缺互動及討論時間, 若同學對某題目有興趣,則可在倫理及宗教教育科課堂上討論;以往難覓適當場合及時段,向非教友老師宣講信仰信息或傳福音,而向成年人傳福音相對較困難,現在可藉此用輕鬆有趣的方式向學生及非教友老師傳福音。

以往,師生或牧民助理會在早會宣傳事務或講述聖母月、玫瑰月、四旬期、封齋箱等課題的意義,學是學非學院的新模式則重新喚起學生的興趣;而老師在過程中也能發掘學生的「塔冷通」,使他們增強自信。(教) 

信仰「學是學非」內容例子

「信」是甚麼? 

問:怎樣才可增強信德呢? 

答:我們(天主教徒)一般可以用祈禱、默想、唱聖詩、讀聖經、去聖堂參與彌撒、去聖地朝聖、與神父或修女傾談等方式,去增強信德。介紹了這麼多方法給你們,你們日後就不怕沒有方法啦! 

三個「聖誕」相關的英文字

問: 大家知否為甚麼多數人說「Merry Christmas」而不說「Happy Christmas」呢? 

答:話說在一五三四年,一位主教寫信給一位政治人物時,是首次有記錄這樣使用的的。不過真正令Merry Christmas「崛起」的是英國大文豪狄更斯,他在小說《聖誕頌歌》(A Christmas Carol)裡引用Merry Christmas,這話便迅速流傳開去,這本暢銷小說的威力真大。

問:另一個令人開心的英文字,是「Holiday」——假期。你知不知道, 它是由那兩個英文字合併而成的呢? 

答:「Holiday」是源自「Holy」和「Day」兩個字,即是神聖的日子。以前當歐洲沒有那麼多的教堂時,要上教堂,可能要行一個星期才到,所以每當聖誕或其他重要禮儀時,教徒會放下手頭工作走到教堂,一來一回便要兩星期。所以每逢「Holy Day」神聖的日子,教徒都放下工作,放一個長假期,專心敬拜天主。Holiday假期,就係由此演變出來。希望你第日每逢放假,都會想起天主。

(取自:「信仰學是學非學院」講稿)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