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朗天主教中學學生 本地朝聖尋訪傳教士足跡

刊登日期
2019.07.05

(本報訊)元朗天主教中學五月廿四日約三十位學生到錦田、八鄉包括長莆村聖若望小堂、金錢圍村聖母七苦小堂及錦田聖猶達彌撒中心朝聖,了解元朗區聖堂的歷史與村落文化。

參與學生沿著錦莆路,往長莆村走,走進座落在村屋旁、現已空置的長莆村聖若望小堂,該堂於一九二八年啟用,至今已九十一年歷史,是傳教士最初到新界傳教的證據,聖堂奉洗者若翰為主保,因當時教友人數漸多,逐漸被鄰近的聖堂取代,至八十年代關閉。

小堂保留梵二前的祭台樣式,居住在聖堂旁多年的老教友向學生憶述, 聖堂內的木橫樑日漸被白蟻侵蝕,由於門窗皆有破洞,時有貓狗在內便溺。有村民期望能復修讓小堂得以保留。

學生及後前往金錢圍村的「聖母七苦小堂」,雖然他們沒有切實看見任何聖堂建築,但從祠堂外可看到祠堂屋頂豎立的十字架。金錢圍村的教徒表示,約一九三○年間,村民開始奉教,遂有一教友將一座村屋捐給教會作為聖堂,名為「鴻慈堂」,以紀念區鴻慈神父,後來教徒人數漸多不敷應用,村民便以三百元將旁邊的鄭氏翰鵬家祠按給教會,用作聖堂,取名為「聖母七苦小堂」,更於屋頂加設十字架。

直至一九六六年,錦田聖猶達小堂啟用,村民向教會贖回祠堂。金錢圍村的教友村民慨嘆現時年青一代已逐漸遷離,而沒有人進教。

現時祠堂已回復舊有面貌,唯仍保留祠堂上的十字架、一些歷史照片和一張聖母七苦的畫像在內。而「鴻慈堂」則用以擺放於紅白二事所需的物品。

最後一所參觀的聖堂是位於錦田的聖猶達彌撒中心,小堂於一九六七年祝聖,每主日舉行一台感恩祭。可見的聖堂設施包括:祭台、讀經台、聖像、座椅、修和室、十四處苦路等。

是次活動學生每到一個朝聖地誦念玫瑰經,大部份學生首次認識玫瑰經的祈禱方式,學生藉朝聖了解傳教士開展傳教工作面對的困難, 學習語言, 了解當地文化和生活習慣, 更要以天主的慈愛去愛護所有村民,才能有效開展傳教工作。(教)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