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國民教育課程 論者倡反思與認同並重

期數
3508
刊登日期
2011.05.14
主曆
主曆 2011 年 05 月 15 日

(本報訊)有教育工作者期望,政府建議新設的「德育與國民教育科」能夠持平地論述國情,幫助學生對國情建立批判思考。

部份教育工作者擔心,建議中的新科目的國民教育部份或只偏重討論國家的成就。教區學校聯會通識教育委員會顧問黃秉坤期望,國民教育能夠讓學生作批判思考,他建議當局更主動諮詢前線教師意見,以制定合乎教學處境的課程指引。

「好與不好的事都要讓青年知道,也要指出某些社會情況為甚麼未達到標準,才能幫助他們理解國家。」黃秉坤博士五月六日對本報說,教師與學生討論內地藝術家艾未未失蹤事件,應讓學生了解實情,但也不應標籤國家是極權的。

對於諮詢文件稱新科目可幫助學生認識國家成就,他說通識科已有較全面的國民教育,況且持平論述國情,較標榜成就更能培養對國家的認同感。他舉例說,通識科「現代中國」單元採用多角度分析,如探討長江三峽治水成果時,也關注到文物受工程影響。

這位伍華中學校長稱,他們一直透過不同科目和活動帶出德育和國民教育,宗教教育已具備德育幅度,而時事討論和升旗禮等則帶出國民教育。

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委員蕭綺熙認為,社會需要為青年提供國民教育,但她擔心新科目設定的價值取向,只著重認同國家,與批判取向的通識科有矛盾。「社會應保障言論自由,也要讓下一代有機會去獨立思考。」她說。

本身是中學通識科教師的蕭綺熙五月九日說:「通識科沒有價值取向,國民教育卻有灌輸成份。」

此外,香港教育學院管治與公民研究中心副總監梁恩榮認為,「國民教育需要培育批判的愛國者」。他六日稱,國民教育與通識科是連貫的,都需要「思考不公平現象,也培養青年對社會有承擔」。

梁恩榮認同諮詢文件指可按校本需要設計課程,但他說通識及構思中的德育與國民教育科都需要以時事為題材,這已令通識科教師工作量大增,當局也應支援德育與國民教育科教師,惟不應從中引導他們只灌輸單一的價值,只帶出正面發展。

另一方面,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五月四日稱,擔心當局以強調國民身份認同的「國民教育」,排擠強調普世價值、多元視野和批判思維的「公民教育」;該新科目也跟中史和通識等課程互有重複,也影響學生在其他範疇的學習機會。

德育及國民教育專責委員會建議在小一至中六發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並於今起至八月底展開諮詢。

教育局建議明年九月全港小學率先增設「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為必修科,二○一三年再推展至全港中學。新課程涵蓋個人、家庭、社群、國家和世界五大範疇,會探討祖國與香港的聯繫、國家成就、國家當代社會和經濟發展等,以及培養學生品德和對家庭的承擔。該課程也在高中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公民的理念,建立批判思考,配合國情作理性判斷,此科目不設公開試。(鄧)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