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的磨練

期數
3520
刊登日期
2011.08.04
作者
楊鳴章
主曆
主曆 2011 年 08 月 07 日

如何在澎湃洶湧的沖擊下仍能屹立不變?怎麼在侮辱、害面前仍懂得自處?當一切都不在自己的掌控中,人該何去何從?今天的讀經使我想起五十年前文化大革命時,每天都面對著生死考驗、劇力萬鈞的鬥爭中人的心思。許多威嚇和恐怖來自完全不認識的群眾,痛心的是,也有來自友儕、兄弟和至親家人。這些悲痛的經驗一定為他們提供了極寶貴的課程,值得後代每一個人,尤其基督徒,借作深切反省和學習。

厄里亞在加爾默耳山與四百五十個巴耳假先知比拼,雖然大獲全勝,卻「危」無立錐之地,需要逃亡到曷勒布山。我們在塵世間的掙扎,敗了固然是敗了,但即使得了一切,又何嘗真的得到了甚麼?

「你出來,站在山上,立在上主面前。」我如何敢站立在上主面前?上主的判決莫不公允,有錯和不足的是我;是上主在給我提點,教我深深以此為念。山崩、石裂、風暴、烈火,我是否真的要到大事來臨才肯悔改皈依、明白到信仰的方向和意義?生活上微小的事件,難道不是溫柔婉約的微風、上主臨在的標記麼?

保祿的傳教事業受盡各種磨難:被同族的希伯來人、基督徒假兄弟、外邦人、異教徒誣蔑和害,受鞭打、杖擊和石擊,遇過盜賊、翻過船,險死還生,最後被監禁甚至斬首(參閱格後十一21—29),可是他在《羅馬書》說了感動人心的話:「為救我的弟兄,我血統的同胞,就是被詛咒與基督隔絕,我也甘心情願。」甚麼促使他的心胸能如此寬闊,竟能包容及承受一切?

耶穌曾對門徒說過:「我派遣你們好像羊進入狼群中,所以你們要機警如同蛇,純樸如同鴿子。」(瑪十16)可見傳揚福音,為基督作見證決不是一件輕鬆、快活的事。甚麼引致我們接受派遣的人,瑟縮於人性的軟弱中、裹足於俗世的焦慮間、對奉獻有所保留、為犧牲服務訂定了自己喜歡的模式?

群眾是為了甚麼而跟隨耶穌的?是因為吃餅吃飽了嗎?從此肚腹、健康兩無憂,怎不是天下第一生涯?耶穌為甚麼要獨自上山祈禱直至深宵?是為跟隨祂的人信仰的成長而祈禱嗎?如果是這樣,加里肋亞海上門徒所遇到的風浪,一定是耶穌預料到及期許的。我們要擔憂的事多著呢,我們應注視的卻只有一樣:在各種焦慮、恐懼和慌張中,我們所堅信的到底是甚麼?是誰?因此,主說:「放心!是我。不必害怕!」是的,是主!

「主,如果是,就叫我在水面上步行到那裡吧!」有時,我們巴不得主能顯些奇跡,振奮人心。其實也不是不能,問題是我們實在太專注於自己、太心繫世界、太多保留、太少信心,致使本已出現的奇跡,最後變成無疾而終。「伯多祿遂從船上下來,走在水面上,往耶穌那裡去。但他一見風勢很強,就害怕起來,並開始下沉……。」

幸好,我們若不甘於沉淪,伯多祿的呼求:「主,救我吧!」應是我們的指引;坐著同一條船,門徒們為我們表達了信仰:「真是天主子。」

面對澎湃洶湧沖擊的世濤,要屹立不變,不只是站在道德高地,我們必須在信念上堅持。

在各種侮辱、害面前自處,就是不要放棄我們注視的焦點,上主浩瀚無涯的大愛。縱使是燈火闌珊,「那人」仍在佇立、守望著;一切原在祂的預許中。

風暴非我們能掌控,必須謙卑、感恩,因為這場風暴正是為我們的矢志,提供了磨練,且為我們成了「悅納的時刻、救恩的日子。」(依四九8)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