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友年專訪)劉翀引領八親友受洗:

期數
3522
刊登日期
2011.08.19
主曆
主曆 2011 年 08 月 21 日

信徒劉翀二十年來先後推動八位親友領洗,他謙稱這是天主依祂的時間工作,並不是自己的功勞。

劉翀幫助妻子、父母、岳父母、弟弟、小姨及她的丈夫先後皈依,他說自己只是輕輕推一把,他們參與教會實在是個「水滴石穿、鐵柱成針」的過程。他指太太本身在慈幼會學校讀書,自小已對宗教開放,又如小姨和她的丈夫,本身也在天主教學校接受教育。

最富戲劇性的,要數他父親的皈依。他父親一向有主見,不容易受人影響,劉翀猶記得,與父親討論信仰問題竟是在一所道觀內。劉翀笑言:「爸爸是個道侶,有一天當我們在道觀吃齋菜時,他忽然問我關於骨灰位的問題。」他趁機會告訴父親:若成為天主教徒便不須為此事而操心,並問他可有興趣嘗試認識天主教道理。出乎意料之外,父親竟毫不抗拒。劉翀遂安排他與母親一起慕道。

劉翀的太太也同時邀請自己的父母與公公婆婆一起慕道,兩對老夫婦認真地聽道理兩年,於去年一起在聖依納爵小堂領洗。

「這些年來,我學會了一個道理:我們只須做好自己的本分,其他的交給天主,由祂去完成。」他笑說,有誰會想到他父親會在道觀作出慕道的決定?

劉翀表示,他的岳父信奉天主教後,對信仰的虔誠教他自愧不如。「岳父母以前是拜神的,信主後他們自覺地移除所有神像;今年是教友年,岳父每當有空,如駕駛中停車時,便會拿出教友年的禱文誦念。」

他一直感受到天主在生命中的祝福:在學校裡遇到無私奉獻的神父帶領他認識耶穌基督、找到理想的工作、女兒的出生使他的家庭更圓滿、天主又讓家人相繼領洗。一切讓劉翀感恩之餘,他亦時刻以神父的話去自勉:「要盡好天主教徒的本分,讓自己能成為別人的祝福。」

劉翀一九九一年於九龍華仁書院聖依納爵小堂領洗, 他深信是學校的神父以身教和言教,一早將信仰的種子埋在他心中。而天主亦透過他,在過去二十年直接或間接地引領很多人皈依基督。 劉翀回顧他自己與家人的皈依路時,深刻體會到:「天主要召喚人時,絕不會放過任何一個。」

通過他與神父的交往,劉翀相信,基督信仰是以生活來見證的。在學期間,他發現神父會樂意和學生閒談、會爭取任何機會教導學生英文,甚至會在校園內執垃圾。他憶述:「中一時弄斷了手臂,當時的校長狄恆神父竟然到醫院探望我。也許這事給我爸爸留下深刻印象,令他對神父產生好感。」這一切讓劉翀反思,「這是一個怎樣的信仰?」為何神父在學術上有成就,卻能夠為著自己的信仰,遠渡重洋,執教鞭為學生們服務?

學校的神父採取自由開放的態度傳福音,不會將信仰理念強加給學生。神父的表樣,反而激發他開始思考自己的信仰問題。直至中六那年,他接受神父的邀請參加慕道班。起初一起慕道的有約二十人,但最終領洗的只有他和另一位同學。「天主的作為很奇妙,亦自有祂的時間表。那些沒有立即在慕道後領洗的同學,竟陸陸續續在以後的日子、不同的地方領洗了。」神父一直以來只擔當一個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撒種者,但信仰的種子藉著他們早已植根在同學們的心中。

「領洗後,我感受到耶穌會無條件地接納我,我找到了可依靠的地方。」領洗後劉翀的心很熾熱,甚至曾認真考慮聖召問題。讀大學時,他每個月也會去避靜、見神師,但後來遇上現在的太太,他明白到回應聖召並不是天主安排給自己的路。不過,他仍記得決定不再考慮司鐸聖召時,神父對他說:「做不成神父不要緊,只要你以後做個好教友已很足夠。」這番話,至今仍教他感動。

他很渴望做一些能與人接觸的工作,故在大學時選修社會工作學系,畢業後投身社工行業,「當時很有使命感,想打救世界。」他服務天水圍區的青少年,至今已有十年。他並以聖依納爵的座右銘「愈顯主榮 (To the Greater Glory of God)」自勉,希望生命中的選擇和決定,都以更能光榮天主為目標。

訪問當天正值主日,劉翀深深被彌撒中詠唱的《奉獻身心》的歌詞所觸動。「我主天主,納我自由,能力意志,懇請收受.....」歌詞正好反映他的人生:天主派遣身邊不同的好人引領他,給予他自由意志去信靠,而在他滿有祝福的生命中,他回應:「我心已足,再無他求。」(鄒)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