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漢主教於世界青年節的教理講授(上)

期數
3522
刊登日期
2011.08.19
作者
湯漢
主曆
主曆 2011 年 08 月 21 日

堅定於所學得的信德(參閱哥二7)

八月十七日
 

Fr. Robert Spitzer S.J.(施比哲神父)於今年五月應邀來港主持講座,其中一主題是「人生的幸福」,他把這幸福分為四個層次:最低層次是最短暫的快感,如吃一杯雪糕;第二層是較長遠的幸福,如大學畢業、找到一份好工作,但這都是個人的滿足;更高的第三層是以推動他人幸福而感到滿足,如二次世界大戰時一位在集中營的心理學家Viktor Frankl(在他的書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存在主義》記述),他發現很多人在困境中逐漸死去,唯獨自己和某些人,不斷關心鼓勵別人,且相信他日還該為他人、為社會幹些事情,因而能活下去,這是以他人為中心的好例子;不過,人總難免一死;故此,還有第四層幸福,那是追求天上永生的幸福,這當然要從信德入手。

根據《天主教教理》卷一第一部份:我們先問「信」有甚麼意義。「天主向人啟示自己,並把自己賞賜給人,同時給尋求生命終極意義的人充沛光明,而信仰就是人對天主的回應。」(n.26)事實上,我們不可能知道母親生了我們,但我們願意接受這個事實,回應她的愛,而且這個肯定是合理的。人一旦相信了天主創造我們,打發其聖子救贖了我們,且透過聖經了解祂的言行和教導,我們有理由接受「信經」所包含的真理,包括「我信永恆的生命」。

如何培養信德?可以從聖經中找到三個具體的故事:若望福音第九章史羅亞池旁的天生瞎子,他把自己放在基督手中,任由耶穌替他用唾沫和泥抹在眼上,並聽從吩咐到史羅亞水池裡洗洗,結果因他的謙卑聽命和付諸實行的信德,眼睛得以復明。

馬爾谷福音第十章耶里哥路旁的瞎眼乞丐巴爾提買,他不理阻止,不斷叫喊呼求耶穌,結果獲得耶穌俯聽,叫他過來,他便扔下自己的外衣走到主前,獲得治愈。這是拋棄障礙的信德表現。

馬爾谷福音第九章患血漏病十二年的女人,她從後面摸了耶穌的衣服,病就好了。這表示她有十分謙遜的信德。

我們都應向這三個人士學習信德。

 

在基督內生根建基(參閱哥二 7)

八月十八日

「天主竟這樣愛了世界,甚至賜下自己的獨生子,使凡信他的人不至喪亡,反而獲得永生。」(若三16)這幾句經文最能濃縮地表達整部福音及整個救恩史,而當中含三點重要訓示:

(一)天主在我們人類不可愛之時,先愛了我們,故打發聖子來到人間,拯救我們。這表示愛是沒有條件的。例如真福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一九八一年被土耳其狙擊手槍傷,事後前去監獄探他,說自己寬恕他。教宗死前也為他求情,希望他能早日獲釋;結果,在教宗死後,這狙擊手便獲得釋放,提早返回家鄉。

(二) 天主是愛,但不是空口講白話,卻是打發耶穌具體地降生成人,來到人間拯救人類。這表示愛是具體、有行動的。例如真福德蘭修女某次赴澳洲訪問,由一位方濟會修士接待。修士滿懷希望,藉此多與她交談、多學她的德表。怎知,因德蘭修女行程緊湊,整天被人群包圍,使他無法與修女多攀談。後來,他心生一計,求德蘭修女准他跟她同飛到下一站菲濟島,俾能在飛機上與她交談、向她學習。殊不知,德蘭修女問他:「你有足夠的金錢嗎?」他答說:「有!」她的回答卻是:「把這些錢送給窮人,那就勝於與我講話。」

(三) 愛能轉化人。正如若望福音(三16)所說:「使凡信他的人不至喪亡,反而獲得永生。」聖女小德蘭在修院常遇到一位老修女不禮貌的對待,但小德蘭卻掉過來,對這位老修女比對其他修女更友善、更有愛心。日久天長,這位老修女有一天竟問小德蘭:「你對我這樣好,是不是我有某些優點吸引你?」自此,老修女對她改變了態度。

面對這樣一位無條件而具體地愛著我,且能使人轉化的耶穌,我們該如何回應?我認為我們必須從若望福音第十五章有關「葡萄樹與葡萄枝」譬喻中,學習如何回應。

首先,我們作為葡萄枝的,該常與作為葡萄樹的耶穌連結。這就有賴我們多讀聖經、默想,把耶穌印在心中,以及多祈禱,與耶穌交心,尤其要參加感恩祭,領耶穌到心中,使我們住在祂內,祂在我們內,互相連結合一。

其次,就是修剪、清理、加肥才能使葡萄枝壯健。這點有賴我們多省察自己、改毛病、做克己補贖;這樣,我們才能去舊更新,日新又新,不斷成長。

再其次,就是結果實,就是能學習耶穌一樣,可以無條件、具體地愛人,並產生轉化他人的功力。這樣才能成為「三A基督徒」:Accept(接受)、Adjust(調協)、Achieve(達到結果)。


編按:湯漢主教出席馬德理普世青年節,共舉行了三場教理講授,本文為第一、二場教理講授的內容。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