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歷史中的聖母

期數
3524
刊登日期
2011.09.02
作者
鄒保祿
主曆
主曆 2011 年 09 月 04 日

「今後萬世萬代都要稱我有福。」(路一48)的確,除了耶穌基督之外,聖母瑪利亞是最受人們所敬愛的。今從歷史的過程中,探討一下教會對她的看法。
 

(一)初期教會

在聖依肋納(130—200)寫的反異端書中,他把聖母描述為「第二個厄娃」,解釋聖母在救世工程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二世紀時的領洗經文中,「祂(基督)生於瑪利亞之童貞」。

公元四三一年的厄弗所大公會議宣布聖母為天主之母後,人們對她的敬禮更上一層。希臘的手抄本曾刻有求聖母保護的文字。

聖亞大納修(296—373)稱聖母為童貞的模範;同樣,聖盎博(339—397)寫了一系列有關聖母為信友童貞模範的書。

席斯篤三世教宗(432—440)為紀念厄弗所大公會議的定案,在羅馬重建聖母大殿。


(二)中古時代

六世紀中期已開始有聖母領報節(三月二十五日),接又有聖母聖誕日(九月八日)。毛利斯國王把聖母睡眠日普及至他的東羅馬帝國,後改為聖母升天節(八月十五日)。

東方教會的索弗洛尼(560—638)首次說明聖母轉禱的力量,並把東方的聖母慶日傳到西方。

八世紀時又有獻聖母於主堂(十一月二十一日)。聖安納生日,後在西方成為西方的聖母無染原罪節。德國的亞爾奎(735—804)推行星期六為恭敬聖母的日子。

克利特的聖安德肋(660—740)君士坦丁堡的則瑪諾(634—733)等人稱聖母為教會的中保,相信她分享基督救世的工程。這種神學觀念到了十七世紀才被西方教會所接納。


(三)聖母時代(十二至十三世紀)

聖伯爾納德(1090—1153)稱聖母為諸寵之母。認為天主願藉瑪利亞給予恩寵,此時有不少論及聖母的著作、畫像和教堂。玫瑰經始於聖道明(1170—1221),聖湯瑪斯、聖文德、聖大亞爾伯和司高德等人都寫有關聖母神學的書籍。

法國巴黎的聖母大殿可說是這時期的一個代表作,其他的聖母堂以它為模型建立。它建於公元一一六三年,到了一一八二年才被祝聖。大文豪雨果(1802—85)寫了《巴黎的聖母大殿》(1831)以喚醒人們對此堂敬仰。

到了十四世紀末,聖母為共同救贖者的觀念出現在教會的文學書中。獻聖母於主堂(十一月二十一日)、訪親(七月二日,今改為五月三十一日)也傳入西歐國家。

教宗席斯篤四世(1414—1484)首先稱聖母為精神之母,也是基督奧體一切團體之母。此思想記錄於一四七七年的宗座諭旨內。

這時也開始有默想聖母的生平事跡,以充實信友的內心生活。


(四)宗教改革時代

改革家們並不完全拒絕恭敬聖母,但卻限制效法她的謙虛和服從的德行,他們亦反對向任何聖人,包括向聖母的求助。

特利騰大公會議(1545—1563)維持對聖母和聖人聖女的敬禮,包括可為信友們代禱的做法。

一五六三年,在耶穌會的帶領下,有關聖母的組織開始發展,例如聖母會。

十七世紀時,西班牙和法國視聖母為「皇后」,即榮福第五端的「聖母被加冕為皇后」。


(五)十九世紀

 以聖母名字為修會名稱的數目增加,例如聖母傳教修會。

而聖母在愛爾蘭的諾克(1879)、在法國的拉沙來特(1846),尤其是一八五八年在露德的顯現,更將人們對敬仰聖母的情緒推至高峰。


(六)二十世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1914—18),教宗本篤十五世(1914—22)呼求聖母作和平之后。希望她促使世界有真正的和平。

一九一七年聖母在葡萄牙的花地瑪顯現給三個兒童,要他們多為罪人祈禱且做補贖。

一九三一年,教宗庇護十一世(1922—39)慶祝厄弗所大公會議(431)一千五百周年,紀念聖母天主之母信理。

一九五○年十一月一日庇護十二世欽定聖母升天的道理,又在一九五四年命令全球教會於五月三十一日慶祝聖母元后節(今已改在八月二十二日)。

一九五六年,庇護教宗在其通諭中,再次強調聖母在救贖人類中的重要角色。

一九六三年的梵二大公會議《教會憲章》說明聖母為天主之母,同時也是教會之母。

若望保祿二世在一九七八年即位後,他的衣服上印著「全是妳(聖母)的」一字,希望得到聖母的保佑。


(七)結論

從上所述,我們知道聖母瑪利亞在教會的歷史中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她在世多次的顯現證明耶穌在十字架下給她的使命:「看,妳的兒子。」(若十九26)她也可以如基督所說的:「看,我同你們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終結。」(瑪二十八20)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