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艾甘蜜】仇恨與寬恕

期數
3525
刊登日期
2011.09.09
作者
楊鳴章
主曆
主曆 2011 年 09 月 11 日

加音殺了他的弟弟亞伯爾,在逃避罪罰時,還膽敢向天主申訴,而天主竟然給了加音一個記號,警告殺害加音的人要受七倍的罰。加音的第五代後人拉默客生性暴戾,因他受傷,殺了一成年;因他受損,殺了一青年。天主又提出了警告:殺加音的罰是七倍,殺拉默客的是七十七倍。這樣看來,公義豈能伸張?但天主願意我們以寬恕包容公義。沒有公義,不存和平;但沒有仁愛寬恕,公義硬如鐵石、冷如冰,也沒有生命可言。

我們或許因此會明白多一些,主為甚麼在《瑪竇》記載中對伯多祿說:「寬恕弟兄不只直到七次,而是七十個七次。」祂似乎要提醒我們《創世紀》加音與拉默客的故事,天主願意我們越過一切仇恨,正如祂也不追究人的過錯,並替我們贖回非我們能補償的債。「寬恕之道」的比喻,提及一個僕人欠君王一萬塔冷通,從歷史考古我們估計,這大概是一個中東國家一整年的稅收。那僕人如非犯了大錯,怎會欠這麼多?他還可以拿甚麼來償還?即使他把自己和他的妻妾子女連所有都變賣了,也不足夠還債。相對而言,一百德納大概就是一個中層員工一個月的薪水,儘管是一個人的基本生活費,不過仍然是可以填補的。難道我們會因一個孩子偷了鄰家的一條?包,忍心把他的雙手斬掉?我們生命中或許有欠缺,但到底仍是過去了;可是,我們領受了天主浩瀚的大愛,卻是沒法還的債,別人對我們有甚麼虧欠,也已變得不足介懷。

《德訓篇》警告我們:憤恨與惱怒是可憎惡的,因為仇恨使人產生邪惡的力量,像洪水、猛獸,但寬恕使我們變得包容,如汪洋納百川;到底是那一種力量強?

人生面對的各種大小問題,真可說是不可勝數,箇中恩怨,錯綜複雜。恒以自己為中心,尤其以自己利害得失為中心,一切都變得難以處理。《羅馬人書》短短的三節經文,卻道盡機要,教導我們若能以主為中心、以人的成長為中心,複雜的也會變成簡單,困難的更會變得容易。難道我們忘記了不久前主才說過:「我的軛是柔和的,我的擔子是輕鬆的」(瑪十一30)?

做了神父三十多年,因工作關係,出席過無數慶典,所得的記念品不勝枚舉,放在抽屜中、桌前、架上,不多久都成了「吸塵器」,忍心拋掉了才能騰出空間來。有誰的心懷著種種恩怨情仇,還能有空間接受上主的恩寵?連平安的角落也失掉了,多划不來。對自己認為應得的權利執著不放,就好像種子不願裂開,再也難有生命從中成長的可能。每日黃昏常見不少人在街上遛狗,狗走的時候,人跟著走,狗停的時候,人也要停下來,狗要做甚麼,人還要侍候牠,到底誰是誰的寵物?倒不如不養寵物,豈非更瀟灑自由?人的恩怨也可作如是觀。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