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住屋供應 還是增地產霸權?

期數
3526
刊登日期
2011.09.16
作者
葉寶琳
主曆
主曆 2011 年 09 月 18 日

住屋供應相信會是今年十月特首施政報告的焦點,近日港府似乎已開始放風。按八月三十日《明報》報導,指特首曾蔭權擬於施政報告提出兩招增住屋供應,一是把「政府、機構或社區」改變土地用途,轉成為可作私營住宅之用,以增加私營房屋供應;二是敦促房委會增加新建公屋屋?密度及層數。筆者認為這絕非解決長遠房屋問題的辦法,只是以「增加住屋供應」作為幌子,進一步加強地產霸權,轉移基層人士住屋需要的視線。

事實上,許多公屋屋?多年前已興建高約四十層,根據聯盟街坊成員認知,以十六年前建成的安蔭?為例,就已是高三十八層,而葵涌?更建有四十層。所以報導指特首所謂的建議,都是虛假陳詞,只是在重申政府一直以來的公屋設計,說是「增加供應」,只是誤導公眾。

特首於七月的立法會答問大會就曾表示,香港基層已沒有住屋需要,這「完全是垃圾」!公屋多興建幾層,對於現時公屋輪候冊上多達十五萬個家庭,根本只是杯水車薪,現在更有超過十萬人租住板房、天台屋、?房等惡劣居所(按政府統計處資料),他們既沒有安全和租住權的保障,更要承擔平均呎價數十元的租金,但今年卻只派出二萬多個公屋單位。未來五年,每年只有平均約一萬五千個單位落成,實不足以應付龐大的公屋需求量。我們發現不少輪候公屋三年的街坊均未獲派單位,有的甚至等上超過五年,「三年上樓」成為空話。

這個時候,政府若建議把「政府、機構或社區」土地改變用途作私營住宅用地,更是為現時惡劣的地產霸權吶喊助威。這類土地原是用作興建醫院、圖書館、車站、社會福利設施等公共設施之用,目的為廣大市民服務。而近年多個公屋屋?拆卸後,土地並沒有重建公屋之用,竟轉售予地產商(舊北角?用地就是典型例子),此舉無異是變賣公共資產,出賣這群本來可以在公共土地上獲得支援的弱勢社群,和所有可享有公共康樂設施的香港市民。

土地應是生計和家園之依靠,可惜房屋現今變成商品,迫遷、強拍、重建所衍生的問題近年愈見嚴重,令港人,特別是低下階層,變成城市中的遊牧民族。

樓市高企、基層缺乏住屋保障的原因,是因為公屋供應太少,地產商肆意將土地囤積居奇所致,現時四大地產商土地儲備已有二千公頃,因此增加公屋供應量、檢視分配公屋的機制、確保輪候公屋人士能「三年上樓」、禁止業主及地產商囤積房屋及土地,才是真正的解決辦法。


正委會為關注基層住屋聯席成員


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http://www.hkjp.org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