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之導】多勞多獲?

期數
3526
刊登日期
2011.09.16
作者
李國雄
主曆
主曆 2011 年 09 月 18 日

常年期二十五主日,甲年福音讀經採用瑪二十1︱16,述說耶穌講的「僱工的比喻」。比喻中的爭議點是,最先工作的,即全日工作,和最後才到的只幹了一個小時的工作的人,同樣都收受一個「德納」——這是僱主和全日開工的工人議定的工資,而「德納」是原文希臘文「denarius」的音譯,即當時通常的一日的工資。首先要說明,僱主並沒有虧待工作了一整天的工人,付足他們的薪金;問題卻在於,最後才工作的工人,幹了一小時的工作,卻收下同樣的工資,至少他們覺得不是味兒,甚至口出怨言。僱主沒幹錯,但與常理「多勞多獲」這個心理,這種默契相悖。

這個爭議,是一份刺激,刺激讀者、聽者擴?自己的視野,以事物不同的層次去思考、祈禱。

事件的核心是有人關心失業的人,沒工開,如何維持自己和家人的生計,這是?述中葡萄園主人僱工人的出發點,沒有一點與最高利潤掛?的圖利動機。第一批被邀請的工人,可幸運了,從受僱的一刻,他們與家人那天的生活——(那時窮人很多)有著落了,大可哼著聖詠「含淚播種的,必含笑收割」、「他們背著禾綑麥綑」之類的歌詞,「從日出到日落,願上主之名受讚美」。

可憐的那最後一批才受僱到葡萄園裡去工作的人,他們真的幸運嗎?他們整天在等候,期望可以開工,他們多麼焦慮,他們和他們的家庭的生計如何發落?貧苦的大眾,哪裡來隔宿之糧?一次,看過一個報導說:「非洲人沒有吃飯癮」,因為作者側聞,在一非洲家庭開飯時(大概是一大砵「粟米糊」之類),一年輕人說,他並無需要,因為前一天曾用過膳呢!筆者記憶六十年代在聖神修院當修士的日子,有到訪的印度神父,親歷修院其境後,給修士們述說,與印度人普遍生活相比,香港人實在沒有權利用上「餓了」這個詞語呢!照加拿大主日二??四至二??五年彌撒經文導言所述,「現今世上,百分之二十的人佔用世界八成的資源,以致十億人口每晚就寢睡覺仍是飢腸轆轆的。」怎知,天無絕人之路,守得雲開見月明,下午五時(經文上是十一時辰,猶太人以上午六時至下午六時算作十二時辰),有「另類」僱主來了,幹嗎?這麼晚才外出找工人嗎?但他們還有一個疑慮,一小時工作能拿得多少,怎可以得到溫飽。不幹嗎?一丁點吃的都沒有,有的,就趁機拿下吧!這一切,這「另類」僱主都「胸有成竹」;果然,「撥開雲霧,但見青天」,僱主的高尚品格的「畫龍點睛」之處,就在耶穌的評語:「最後的將成為最先的,最先的將會成為最後的。」原文有影射選民的不是,但若把思想引伸過來,就可以品嘗到讀經一(依五十五6︱9)的句子:「上主說:我的思念不是你們的思念,你們的行徑也不是我的行徑。正如高天超越大地,我的途徑也超越你們的途徑,我的思想也超越你們的思念。」多美麗動人!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