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wadee Camp

期數
3526
刊登日期
2011.09.16
主曆
主曆 2011 年 09 月 18 日

引言

我們十五位大專學生、牧民工作者和神師,六月下旬遠赴泰國北部一個名叫美索(Mae Sot)的城市,參與大專聯會和正委會合辦的「Sawadee Camp」體驗旅程。Sawadee是泰國人相遇時的問候語;我們藉此問候,與生活於當地的緬甸難民開展愛與生命的交流。

自一九六二年軍政府執掌緬甸後,政府與族群間的衝突和對人權的侵犯日趨嚴重,以致大量人口隱居於緬甸山區,或逃亡至鄰國。泰、緬兩地只有一河之隔,兩國國民的生活卻有著天淵之別。位處美索的泰、緬出入境口岸於去年七月由緬甸政府單方面關閉,我們雖無緣踏足緬甸,但從流徙於美索的緬甸人口中,也能略知毗鄰一二。我們分上、下兩篇紀錄當中的所見所聞,特別分享相遇的人所帶給我們的所思所感。



六月泰緬邊境之旅

 21日     啟程
 22日     訪梅道診所、背包醫療隊、醫護訓練中心
 23日     訪辦學團體、民辦學校
 24日     訪學習中心、緬甸難民家庭
 25日     參與克倫族大專同學會周年大會
 26日     遊泰緬邊界河、舉行緬港青年交流會
 27日     訪維護良心犯組織、緬甸青年聯盟
 28日     教會服務分享、信仰反省、行動計劃
 29日     返港



「孩子們要躲藏於森林中,如同被追獵的動物」

看著紀錄片中受訪者說的這句話,眼前雖是緬甸境內流離失所者的影子,腦海裡卻出現前天探訪過的家庭。

這天,車子遠離了美索市區,穿過大遍田野進入叢林;孩子們的說笑聲由遠而近,我們在一所學習中心停下。不遠處還有幾間細小的棚屋,是課室?宿舍?還是養飼禽畜的地方?

來到其中的一間,才知道這是一個家!與我們相遇的,是一位育有三子女的媽媽。她的丈夫跟很多流徙於美索的緬甸人一樣,以非法勞工的身份受聘於附近的田戶。我們好奇這類工作的每月收入共多少,媽媽卻說不太清楚。原來,他的日薪只有泰幣一百元(當地的最低工資為日薪一百六十二元);這本來就不足以應付日常開支,加上工作日數不定,通常未到月尾,他們便要向鄉里借貸度日。

媽媽告訴我們,小時候在緬甸已是居於森林中。由於軍人常到她們的地方搶掠食物,甚至燒毀房屋,故她一直在四周移居。父親死後,一家便逃到泰國來。政府不是應該保護人民的嗎?為何要這樣欺負他們呢?

談到泰國當地政府的態度,媽媽說一直都有隨時逃走的準備。她憶述有一次,警察在深夜來突擊檢查,她們連夜離開,正在懷孕的妹妹差點兒因此流產。此刻,我們想起了耶穌;剛出生的祂就面對黑落德王的迫害,經歷逃難之苦。(瑪二13—15)

安穩的生活本來就是人基本的需要,要長期過著這種膽戰心驚的日子,實在令人感到無奈。天主白白賞賜給我們的平安,我們可有好好珍惜?讓我們也常為一些尚未得到平安的人祈禱,祈求當權者的良心覺醒,人與人之間能夠彼此接納,普世人同享天主的平安。



「教育是讓人走上正途之門路」

來到一個小型校舍,孩子正蹦蹦跳跳地跑來上下午課;一位老人家在校門附近徘徊,像是某個孩子的爺爺。在簡陋的校舍中,幾個班別的孩子的誦讀聲形成了獨特的「交響樂」;老人家坐在我們中間,是這學習中心的校長。

在緬甸當了廿多年校長(圖)的他,來到美索後繼續這份「工作」。我們問了一些課程安排的問題,他都表現得不大在意,那教育是甚麼呢?他則堅定地回答說:「是為幫助學生明辨是非。」這簡單的一句話在我們的心中迴盪:教育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人心的培養。對我們基督徒來說,教育就是幫助我們尋求智慧,以能明真理、知善惡、辨是非,更肖似天主。

在美索位處的德省,現有超過六十所民辦學習中心,為緬甸孩童提供教育機會。孩子不但學習到於緬甸境內接觸不到的族群語言和歷史,正常的學校生活更有助避免孩子當童工或被誘拐販賣。探訪期間,不少學生都跟我們說,希望知識能改善生活,也讓自己將來能為人服務。

經過這些校舍的每個角落,孩子們總是以快樂的臉接待我們;與孩子們一起唱歌、玩遊戲,他們又以歡笑聲感染我們。「讓小孩子到我跟前來,不要阻止他們!因為天主的國正屬於這樣的人。我實在告訴你們:誰若不像小孩子一樣接受天主的國,決不能進去。」(谷十14﹣15)他們提醒我們要保持小孩子的謙遜和純真,好能接受天主的話,消除人與人、人與天主之間的阻隔,成為天主所鍾愛的「小孩子」!



「一個難民也可以改變世界」

旅程中所探訪之處,我們多數會看到緬甸民主領袖昂山素姬的畫報。唯獨來到梅道診所(Mae Tao Clinic),每一房間的當眼處,都掛著一位女醫生的畫像。是怎樣的人令這裡的人視為心中的偶像?

這位辛西雅醫生(Cynthia Maung),本身也是一位難民,在八八年緬甸軍政府暴力鎮壓示威後逃亡到泰國。那年,她以一間簡陋小屋創辦診所,為泰、緬兩地有需要的人提供免費的醫療服務;今日在我們眼前的,已是一個五臟俱全的「小型醫院」。

在同僚眼中,她勤力非常、富幽默感、有目標,為她來說像沒有不可能的事。從診所的一切安排,我們相信她是善於體察人的需要,並主動作出回應。逃亡期間她在緬甸境內的山區遇見很多流徙者,隨後便成立「背包醫療隊」,深入叢林醫治匿藏其中的人;緬甸邊境地區地雷處處,她開設義肢部,為倖存者減輕失去肢體所帶來的身心煎敖;她注意到長期流徙者所飽受的心理壓迫,增設了心理輔導中心??這一切讓我們深刻的領略到一種人性化的服務,適切地照料整個人的需要,當中若沒有真心的關顧、沒有愛,是不能做到的。

像辛西雅醫生這樣有學識的人,要申請政治庇護到外國生活並不難,她卻從來沒想過要放棄這裡的工作;她說,外國有足夠的醫生了。多年來她一直沒有國籍,只有默默的付出!因著她,無數的生命獲得治療、受到影響。一位與我們同行的緬甸青年領袖跟我們分享時說:「辛西雅醫生所做的,是我們的一大動力!」

說這裡是「小型醫院」,不如說是個小村莊:一個以愛治療、以愛維繫的小村莊。我們親眼見證了,生命真的可以影響生命,甚至影響世界!耶穌基督不正是我們的最佳模範嗎?跟隨祂的我們,可有善用生命去關顧近人的需要?可有以言以行與人分嘗天主的愛?

 

天主教大專聯會、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供稿/待續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