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工作者何喜華

期數
3527
刊登日期
2011.09.23
主曆
主曆 2011 年 09 月 25 日

何喜華這個名字相信廣為香港人熟悉,但這位資深社區工作者今年復活節受洗加入天主教大家庭,知道的人可能不多。

生於小康之家的何喜華,甘願放棄少東身分,成為社區行動工作者,背起十字架跟隨耶穌基督關懷弱勢社群。

他告訴天亞社,洗禮不是終結,而是人生另一個開始,不只幫助低下階層的生活,還向他們傳播福音,讓更多人認識天主。
五十多歲的何喜華仍然堅持他三十年來為草根階層爭取權益的行動。不過,信仰卻消滅了他內心的憤怒,使他學會聆聽別人訴苦,並明白到世界上人人平等。

他年少時為繼承父業到父親的玉石店當學徒,了解到工人的苦況。因父親反對他幫助草根階層的決心,他毅然離家出走,先後到地盤、工廠及廚房等地方打工。

何氏目前是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主任。協會於一九七二年由多位致力社會發展的教會人士創立,旨在推動民權發展,幫助弱勢社群了解自身權益,力求改善不公平的社會制度。

他說,目睹香港回歸中國統治十多年來,社會和教會都逐漸變質,感到心寒而孤單,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協助爭取居港權人士的過程。

終審法院於九九年裁定香港居民在內地所生子女,即使出生時父母其中一方未取得永久性居民身分,仍享有居港權。特區政府聲稱,將有一百六十七萬人移居香港,對社會福利、教育及房屋資源造成沉重負擔,令很多市民對爭取居港權人士反感。政府其後呈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解釋《基本法》,推翻有關裁決。

何喜華憶述當時協會的電話「每分每秒都在響」,不少人致電來謾罵,出言威嚇,甚至在街上罵他。

他感到憤怒及情緒低落,想過向這些人還以顏色。「面對我一直覺得有別於整個中國、值得誇耀的香港,為何掛上特區區旗後,可以完全放下我們過往強調的社會價值觀?」

他反省到在工作中很少跟人談及心靈的問題,遂決定從宗教探索出路。他說,在慕道過程中,認識到天主聖言、福音中耶穌的行實,以及人的罪,明白到「人認識了罪才懂得懺悔,才會接受主及祂說的話」。

他表示,以前所做的一切,包括組織民眾爭取福利、推動社區行動等,都沒想過為甚麼要這樣做,還驕傲地以為是自己的才幹,到現在才知道他只是天主的工具。

談到教會對草根階層的角色,他指出,由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教會一直都在窮人身邊,為他們服務。香港的社會運動、福利和教育都離不開教會的貢獻」。

他特別欣賞宗座外方傳教會、美國天主教傳教會(瑪利諾會)和耶穌小姊妹友愛會,他們服務艇戶和窮人,推動社會運動,這些傳教士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

不過,他感慨現在願意與窮人同行的教會人士減少了,尤其在回歸後,政府將教會邊緣化,不再視它為重要夥伴,又改變資助政策,令教會被迫走上自負盈虧的路,改以中產階層為主要服務對象。

何喜華續說,明白到現在司鐸聖召短缺,教會人力也不足夠,神父可能為了堂區事務疲於奔命。但他指出,「耶穌也不是常常駐堂,祂會到處尋找迷失的羊群」,他希望教會能繼續關心最草根的弱勢社群。

「耶穌正正就是跟草根階層在一起,祂是天主派遣來讓世人知道,作為義人應該如何做,也成為我最大的榜樣。」

天亞社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