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wadee Camp

期數
3527
刊登日期
2011.09.23
主曆
主曆 2011 年 09 月 25 日

在泰國美索這九天的相遇與相聚,我們體察流徙者的愁苦與希望,同時透視一河之隔的緬甸實況。於上篇我們分享如何在這些兄弟姊妹之間尋找耶穌基督,在維護生命的工作之中看見天主的臨在。在這篇我們繼續分享流徙者的故事,從他們的選擇反省基督徒的選擇。更重要的是,在這片土地上,我們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休戚與共;在我們心裡,他們不再是「難民」、「移民」或是這城的「過客」,而是人類大家庭的一員,分享同等的尊嚴、天主的生命。

 


「只為服務、為履行我的諾言」


為我們安排是次行程的,是一位緬甸青年——多多(Doe Doh)。他的母親和弟妹在三年前移民美國,自己與哥哥則留在泰國。媽媽常跟他們說:「來吧!」他們總是說:「再等一下吧!」他們為何沒有選擇離開?多多答:「Just to serve, to fulfill my promise.(只為服務、為履行我的諾言)」

他們屬加倫族(Karen),是緬甸境內的少數族群之一,長久以來受緬甸軍政府壓迫,其民兵與政府軍常有衝突。兩軍於一九八四年有一場大型衝突,當時只有三歲的多多跟家人逃到泰國的寺廟內,後進入了難民營,在營內開始接受教育。

多多的爸爸是加倫族民兵,在他七歲時離世。那時,他們一家回到緬甸,卻開始各散東西的生活。多多說:「我自小便與家人分離,跟著姨媽生活。」至於哥哥,則跟隨舅父到南方,在加倫族民軍中服務。哥哥回望三十多年的生命:「我走過了很多地方,由一個難民營走到另一個難民營,由緬甸的叢林走到泰國的城市當黑工??」直到○一年他來到美索,開始在一個關注緬甸問題的組織工作,才稍為安定下來。

可幸的是,兩兄弟在難民營中獲得教育的機會,各自完成高中課程。多多更取得獎學金入讀泰國當地的大學,這對難民來說,是十分珍貴的機會。在大學生活裡,他不忘組織加倫族學生,關心和服務緬甸境內的弟兄姊妹。而哥哥的工作,主要是照顧緬甸境內流徙兒童的教育。他說:「雖然我的工作只能支持五十個孩子的學習,我也為此感到自豪!若我離開這兒,這五十個孩子便一無所有了。」

多多口中的「只為服務」,簡單而有力,深深的烙印在我們心中。他們懷著「為更美好的生活而工作」之心,這「美好生活」不只是一己的安逸,也包括眾人的幸福。他們擁有知識,更深明「知識為服務人」的道理。

在這流徙的民族中,選擇為人民福祉而奉獻自己的人,我們在旅途上遇到很多:醫生、校長、老師、青年??還有良心犯。他們被剝削了很多機會和權利,卻與我們共同擁有一個希望——改變的希望。

 


「小時候,我們知道只有壞人會被送進


監牢;今天,我們看見現實並非如此」
多多的哥哥有被泰國警察逮捕的經驗,曾入獄一星期;他尷尬地笑說:「我沒有做錯事,只是欠了一個身份。」在緬甸境內,就有更多「沒有做錯事」的人被送進了監牢,慶趙敏(Khin Cho Myint)曾是其中的一位。

八八年三月在緬甸,經濟問題引發大規模的示威運動,當年仍是高中生的慶女士參與其中,僥倖逃過暴力鎮壓與拘捕。十年後就讀於大學的她再次參與由學生發起的抗議行動,終於九九年被捕:「拘留期間,我被拒與任何親友見面。我在拘留所的『秘密法庭』中受審,沒有辯護律師;在我面前的只有法官、檢控官、證人和預先寫好的罪狀。就這樣,我被判入獄十年。」

身為過來人,慶女士向我們講述政治犯的處境時,字字鏗鏘,如數家珍。「除了極惡劣的午晚兩餐,他們甚麼都沒提供給我。每天,除了洗澡的廿分鐘,我的廿三小時四十分鐘都在細小的囚室中度過。」直至一次國際紅十字會的探訪後,她所處的監獄才准許在囚者閱讀家人提供的書,她說:「在另一處有些在囚學生絕食了八天;他們差點兒送命,才獲得這閱讀的權利。」

在獨裁統治的緬甸境內,今天有約二千名政治犯囚禁於監獄和勞改營中,有的被重判達一百○四年,有的被施以酷刑。軍政府對付和懲罰異見者的策略,主要是把他們孤立。服刑期內,他們被囚在最偏僻的監獄;出獄後,亦被迫過著流亡的生活。慶女士說:「我出獄後一直被監視;有些僱主聘用前政治犯,結果被恐嚇。我曾申請護照,但不獲批,有些朋友甚至被拒簽發身份證。」

我們實在難以想像,一個女生最青春燦爛的歲月是如何在牢獄中消耗!憑著堅強的意志和對自由民主的嚮往,慶女士並未有妥協。二○○○年,她與其他致力延續革新緬甸精神的前政治犯,一起成立關注政治良心犯的組織(Assistance Association for Political Prisoners(Burma))。

人若沒有自由,既不能追求理想的生活,更不能持守自己的理念和信仰;身心皆受拘束,尊嚴從何談起?而民主,是維護自由和制衡特權的制度,讓不同種族在平等和包容的環境下協商和合作,彼此的信仰與文化才得到尊重和發展。我們願與相遇的緬甸朋友,追求合理的生活,同時爭取自由與民主早日實現於緬甸、我國,以至於普世。

 


「他們常站在人民的一邊,有分擔人苦樂的精神」


猶記得○七年緬甸爆發「袈裟革命」,數以萬計的僧侶遊行街上,反對軍政府踐踏人權。我們好奇在緬甸人眼中,僧侶是怎樣的呢?慶女士說,僧侶在緬甸地位崇高,備受尊重,這不單因為緬甸是佛教國家,更因為「他們常站在人民的一邊,有分擔人苦樂的精神」。這句話猶如當頭棒喝,不就是我們教會強調「選擇與窮人為伍」的訓導嗎?

在旅程結束前的分享中,信奉基督新教的多多寄語我們跟隨基督的人,不要只在教堂裡祈禱,要到外邊看看遍地弱貧的世界;也不要只看看那世界,更要走上街頭,為正義發聲。教友年提醒我們要履行基督的先知職,就好像洗者若翰,「他說:『我是在曠野裏呼喊者的聲音:修直上主的道路罷!正如依撒意亞先知所說的。』」(若一23)緬甸的弟兄姊妹們在漂流的日子中、在僅存的空間中,正使勁地呼喊著生命、自由、民主??我們又可有善用權利與自由,大聲地指斥罪惡、糾正歪理?

我們每個人都是由天主而來,按天主的肖像而造,分享天主的創造;有誰可以控制別人的生命?有誰可以剝奪別人的權利?又有誰可以獨享天主所賜的大地?教宗本篤十六世在本年的世界移民難民日文告中以One Human Family(編譯:四海一家)為主題,提醒我們眾人本是一家,不分性別、膚色、國籍、種族和能力。教宗以若望福音訓誨我們:「我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你們也該照樣彼此相愛。」(若十三34)藉著基督,天主讓我們成為祂的兒女;我們又可有開放心懷,彼此接納為兄弟姊妹呢?

 


天主教大專聯會、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供稿

廣告